那封来自M国的律师函,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在资本与舆论的有心推动下,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滔天巨浪。
原本因为小蓝的惊艳表现而笼罩在深蓝集团头上的光环,几乎在一夜之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名为“质疑”与“抄袭”的阴影。
首先发难的是几家在国际上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财经和法律类媒体。
《华尔街纪事》以醒目标题刊发报道:《奇迹还是窃取?深蓝AI陷入重大专利侵权丑闻》。文章详细引述了“前沿算法研究基金会”的指控内容,并刻意强调了“洛厄尔”律师事务所的显赫声名,暗示指控的严重性。
报道中,“一位不愿具名的硅谷资深AI专家”被引述称:“深度学习领域专利边界本就模糊,但如此核心的模块被指控侵权,对于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是致命打击。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深蓝所谓的技术突破,其原创性究竟有几分。”
紧接着,o洲影响力巨大的《环球科技评论》网站头条换成了:《AI神坛跌落?‘小蓝’光环下的深蓝集团面临真实性拷问》。
文章以更加犀利的笔触,将深蓝集团描绘成一个“利用法律灰色地带、快速包装技术概念”的投机者,并质疑其整个技术路线是否建立在沙滩之上。“当智慧的桂冠被指控是从他人那里窃取而来,其上的光芒便显得格外讽刺。”
《太阳经济新闻》的报道则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围棋AI‘小蓝’卷入专利漩涡,华国AI独角兽遭遇成长烦恼》。
报道一方面详细转述了诉讼内容,另一方面也隐晦地提及了近期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并将此事件与更深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规则接轨问题联系起来。
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下,事件热度越来越大。
线上舆论的转向更为剧烈和极端。
在国外论坛板块,原本对深蓝和小蓝的惊叹与好奇,迅速被质疑和嘲讽淹没。
热帖标题:“果然!我就说怎么可能突然冒出这么强的AI,原来是抄的!”
高赞评论:
“看来‘奇迹’都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之前吹捧深蓝的人呢?出来走两步?这就是你们说的‘技术突破’?”
“开源社区应该警惕这种公司,他们可能会污染整个生态。”
Twitter上,深蓝抄袭等标签开始病毒式传播。小蓝冷静对弈的画面被P上了“小偷”的字样,柯白失败的表情被配上“我竟然输给了一个抄袭品?”的文字,在情绪的浪潮中,事实的真相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Tube上诸多科技评论频道也迅速跟进,制作了各种“起底深蓝”、“解析小蓝侵权疑云”的视频,点击量飞速攀升。
一些之前盛赞小蓝的博主,此刻要么沉默,要么紧急制作了新视频,语气中带着被“欺骗”的愤慨。
底下国外网络的评论也炸了,
“真的笑了,之前看科技博主吹小蓝是‘AI界的划时代产物’,现在再回头看,这不就是把别人的专利拆拆改改,换了层皮吗?建议直接改名叫‘小抄’得了!”
“作为在AI行业做了5年的工程师,我敢说小蓝那套核心逻辑,和三年前前沿算法研究基金会公布的原型高度重合,连参数调整的痕迹都没藏好,这还能叫‘自主研发’?”
“难怪深蓝之前一直躲着不公开技术白皮书,原来早就心里有鬼!现在被律师函锤了才出来装无辜,这种公司就该被全球科技企业联合抵制!”
“之前还觉得华国AI发展得快,现在才知道是‘抄得快’?别拿‘专利边界模糊’当借口,真有实力怎么不敢正面回应指控,只会躲在公关后面删评论?”
“我之前还为了看小蓝和柯白对弈充了会员,现在感觉像吃了苍蝇!深蓝必须给所有用户退款,更得给被侵权的基金会道歉,不然这辈子都不会再碰他们的产品!”
“开源社区真的要小心了,这种公司说不定早就偷偷扒了开源代码改一改,就当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后谁还敢把成果放出来,生怕被这种‘小偷’盯上!”
“看Tube上那个之前吹小蓝吹得最狠的博主,现在发视频说自己‘被欺骗’,我看他根本就是收了钱恰烂饭!当初夸得多卖力,现在脸打得就多响!”
“建议M国法院直接冻结深蓝的资产,让他们知道侵犯知识产权的代价!不然以后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学他们,谁还愿意花钱搞研发,都去抄不就完了?”
几家原本与深蓝集团接触密切、探讨技术合作的国际医疗器械公司和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发来了“暂缓合作,等待事件澄清”的邮件。
一家全球顶级的云计算服务商,也“适时”地通知深蓝,原定于下周进行的关于提供更大规模算力支持的谈判“因内部流程调整”需要无限期推迟。
甚至连一些之前争相报道深蓝的国内媒体,此刻的语调也变得谨慎起来,大多只是客观转述了诉讼消息,不再有之前的褒奖之词。
就在国际舆论风暴愈演愈烈,并通过各种渠道零星传入国内网络之际,最初的反应并非滔天怒火,而是一种茫然的错愕和下意识的抗拒。
最初只是在一些科技论坛和社交媒体的角落,出现了零星的帖子:
“等等,我是不是看错了?外网都在传深蓝被告了?说小蓝是抄袭的?”
“真的假的?M国那边发来的律师函?‘前沿算法研究基金会’?这名字没听过啊……”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小蓝的实力是实打实的,赢了柯白那是全球直播,做不了假!”
这些帖子起初并未引起大规模关注,甚至被一些网友当作谣言举报或嘲笑。毕竟,深蓝集团和小蓝在国内的形象正如日中天,是民族科技的骄傲,这种突如其来的指控,对于许多沉浸在自豪感中的国内网友而言,显得极其突兀且难以置信。
然而,随着几家国内权威媒体开始转载或编译外电报道,消息如同冰水渗入沸油,瞬间炸开了锅。
薇博热搜榜上,#深蓝被控专利侵权#的词条如同坐了火箭般急速攀升,后面紧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词条下的讨论区,在几分钟内就被无数条评论淹没。
“我靠!一大早醒来看到这个,我人傻了!”这条评论在十分钟内收获了上万个赞。
“开玩笑呢吧?小蓝是抄袭的?这比告诉我太阳从西边出来还离谱!”
“那个什么基金会,之前根本没听说过,看我们深蓝和小蓝火了,就来碰瓷要钱是吧?M国佬的传统艺能了!”
“我不信!深蓝的技术团队那么强,需要去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金会?这肯定是阴谋!”
质疑声中,也夹杂着强烈的不安和愤怒。
“有没有懂法律的大佬出来说一下,这个‘洛厄尔’律师事务所很厉害吗?深蓝这次是不是麻烦大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指控是真的,那岂不是说我们之前所有的欢呼和骄傲,都成了一个笑话?”
“别啊!我刚刚才跟国外的朋友吹完我们的小蓝有多厉害,这要是真的,脸都丢到太平洋去了!”
“深蓝官方呢?快出来说话啊!到底怎么回事,给个准信儿!”
知乎上,相关问题“如何看待深蓝集团及其AI‘小蓝’被M国‘前沿算法研究基金会’指控专利侵权?”迅速冲上热榜第一。
高赞回答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答主,尤其是科技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者,态度相对谨慎:
“从目前披露的公开信息来看,‘前沿算法研究基金会’并非完全凭空捏造,他们在深度学习基础架构领域确实有一些早期论文和专利布局。‘洛厄尔’律师事务所也是业内顶尖的知识产权律所,不会打无把握之仗。深蓝这次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
“专利侵权,尤其是在AI算法这种复杂领域,界定非常困难。对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难,舆论施压的意图非常明显。深蓝需要尽快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否则无论官司最终输赢,商誉和合作机会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而更多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回答,则表达了坚决的拥护和对指控方的极度不信任:
“这分明是眼看无法在技术上超越,就开始耍流氓,用法律和舆论手段进行打压!经典的‘打不过就告你’!”
“那个基金会的背景查了吗?搞不好背后就是M国那几个科技巨头在操控!他们害怕小蓝带来的冲击,害怕深蓝动摇他们的霸主地位!”
“我相信深蓝,相信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能做出小蓝,就必然是清白的!这绝对是污蔑!”
贴巴、c站等平台也充满了类似的声音。小蓝与柯白对弈的精彩集锦视频下,原本的“小蓝牛逼”、“深蓝威武”的弹幕和评论,被大量“相信深蓝”、“坚持住”、“等待反转”的留言刷屏。
许多网友自发地开始“挖坟”,寻找之前证明小蓝技术独特性和深蓝研发实力的各种报道、分析视频,试图用这些“证据”来对抗外界的质疑。
然而,在这种同仇敌忾的氛围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和受伤的情绪也在悄然蔓延。毕竟,“抄袭”的帽子过于沉重,尤其是扣在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民族科技之星头上。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精心呵护、引以为傲的珍宝,突然被指认为赝品,带来的不仅是愤怒,更有一种深切的不安和困惑。
“道理我都懂,我也愿意相信深蓝……但是,为什么对方敢这么高调地全球发律师函?他们手里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铁证?”
“希望深蓝尽快给出强有力的回应吧,光靠我们在这里喊口号是没用的,需要用技术和法律事实说话。”
“心情复杂……就像自己家的孩子被指控考试作弊,虽然坚信他不是那样的人,但看到别人拿出所谓的‘证据’,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
国内网络空间,就这样陷入了一种焦灼、分裂而又充满期盼的等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