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山看着市领导说:“您刚才说到修国道的事情,我想着趁着这个机会,把县里的路也都修一修。”

市领导看了他一眼:“这两件事有关系吗?”

“有啊,都是修路。”徐晓山笑着说:“修一条也是修,修两条也是修,再说了,只有路修好了,临山县的脱贫攻坚战才好打响,只是临山县财政上是什么情况,别人不知道,您还能不知道?”

“但凡临山县财政局账户上的余额能好看一点,我也不会求到您这里来。”

市领导盯着他看:“我算是看出来了,今天就算我不找你,你也会找我。”

徐晓山微笑:“那倒不是,这都是您的提点,您要不说修国道的事情,我也不敢提修路的事情,毕竟临山县的路烂的全省闻名,不管什么时候提都有点丢脸。”

市领导也笑了起来:“行了,别给我戴高帽子了,你们修路的资金市里可以拨一部分款项,但是这笔款项不会太多,毕竟市里也不富裕,你们还是得想办法自力更生啊!”

徐晓山知道市领导的话是对的,靠国家的帮扶,市里的救济,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己立得起来,以后才能杜绝找人伸手要钱的尴尬。

毕竟在来临山之前,徐晓山从来没有伸手找国家要过钱,这一次他开口之前,给自己做了不少思想工作,却在真要说的时候,还有些说不出口,最后是想了想临山的破路,财政局账上可怜的数字,不得已开的口。

好在市领导没有为难他,答应拨一笔款项给临山。

领导承诺的款项虽然不多,却能成为他们修路的启动资金,只是要怎么修,从哪段路修起,就需要做个完整的规划,毕竟县里需要修的路太多。

他抽回思绪对秦原说:“你觉得王大路这个人怎么样?”

秦原实话实说:“我和王大路接触不多,这几天也仔细观察过他,他的能力是有的,就是喜欢推诿,不太喜欢担责任,借口还贼多,是一块标准的滚刀肉。”

徐晓山失笑:“难得听你这样评价一个人。”

他和秦原配合多年,知道秦原不是那种喜欢说人是非的人,这一次却给了王大路这样的评价,估计这几天王大路没少给秦原添堵。

秦原摊手:“我实在是不喜欢他做事的态度,问他要资料,那是千难万难。”

徐晓山想起红绿灯的事,轻轻叹了口气,等秦原出去后,给王大路打了个电话。

没一会,王大路就抱着一大沓的资料进来了,他一进来就把资料递到徐晓山的面前:“这是我这段时间整理出来的关于修路的资料,您看看还有哪里需要修改的。”

徐晓山看了他一眼,他咧着嘴笑了笑,看着有些憨,那双眼睛里却透着精光,分明有几分看笑话的意思。

徐晓山却没有看资料,只说:“你应该也听说省道要升级成国道的事情了,临山县的这一段路,由你来跟相关工作人员做对接。”

王大路作为县里的交通局局长,自然早就收到这个消息,他笑着说:“好的,那县里其他的路您还要修吗?”

徐晓山听出了他话里淡淡的讽意,轻点了一下头:“我已经跟市里说好了,县里的路和国道一起修,到时候就要辛苦你了。”

王大路的眼睛瞪得圆了眼:“一起修?哪来的钱?”

徐晓山的唇角勾了勾:“钱哪里来的事就不用你操心了,你只需要把用来修路的钱精打细算地安排好,不要浪费一分一毫。”

王大路从他的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还在想钱从哪里来的事,临山县的财务局的账上是肯定没有钱的,那就只可能是上面拨款下来。

市里这些年来给临山县拨了不少款,只是临山县是个填不满的漏斗,不管拨多少钱下来,都很难溅起水花。

因为临山县的这个特性,市里都不太愿意管了,但是完全不管又不行,所以对于款项的审核也格外严格,现在想让市里拨款实在是太难了。

王大路没想到徐晓山看着斯斯文文的,不过去了市里一趟,就能让市里拨款,倒是个厉害的。

他想起徐晓山来临山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就把他绕进去,狠狠下了他的脸,他反倒笑了起来。

他不怕新上任的领导有本事,就怕领导没本事还喜欢瞎折腾。

至于他要不要认真配合徐晓山的工作,这事还得再看看,他想知道徐晓山能不能看得出来他交上去的规划书里的坑。

田开升见他从县长办公室里出来就在那里傻笑,便问:“县长跟你说什么呢?把你乐成这样!”

王大路看到田开升的时候眼珠子转了一圈,轻声说:“徐县长从市里申请了一笔钱,他上次不是说大庙村学校的事情吗?你去问问看,能不能拨给你盖学校。”

田开升一听到这话眼睛先是一亮,鉴于王大路以往的性子,直觉他没安好心。

他问王大路:“你怎么知道的?”

王大路笑眯眯地说:“他刚才自己跟我说的,说能给我一笔钱修路。”

田开升听他这样说立即就急了,也顾不得王大路有没有给他挖坑,飞快地朝徐晓山的办公室走去。

他去的路上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得要笔钱过来把学校盖起来!”

王大路看到他的样子嘿嘿笑了一声,他想知道徐晓山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田开升刚进徐晓山的办公室,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徐晓山就先开了口:“田局长来得正好,我正要去找你,上次会上你提到的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有些孩子无法完成义务阶段的课程。”

“我仔细想了想,这事的根源还是在家长的观念上,且多发生在贫困户,他们受自己的眼界影响,容易产生学习无用论,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事实。”

“所以我决定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县委里的所有人都认去贫困地区至少帮扶一户人家,你是县教育局的局长,我想由你做帮扶小组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