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见信大怒,势要出战。

身在安陆的祖茂闻言,连忙来劝:“黄宗主稍息雷霆之怒!”

“贼人来势汹汹,正为激您出战,何不固城而守,以待我主前来?”

“彼时有长沙精锐,亦可减少许多族人伤亡啊!”

他知道黄祖是个暴脾气,所以用黄祖麾下部曲的性命来劝告他。

但他低估了黄祖的火爆,听到祖茂这话黄祖冷笑几声:“我黄氏族人岂是贪生怕死之徒?”

“黄家传承百年,文武皆备,怎惧他区区贼寇,大荣是小觑我么?”

“无人撑腰,难道我还不敢出战不成!?”

还有一点原因,黄祖没有道出:那就是黄氏的产业铺的太大,如果固城而守,散落在城外的怎么办?

数以万计的族人不要了?

那些膏腴良田不要了?

修建在外的豪宅房屋都让反贼一把火点了?

须知黄家这样的大族,在城池之内的终是他们小部分。

坚壁清野,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在黄祖看来,刘起远远没有将自己逼到这一步。

他直接否掉了祖茂的提议,并立即征兆部曲将校,商议进军之事。

这种事祖茂无法参与,只能叹息告辞。

他满面愁容,担心黄祖会提前丢失安陆,于是差人快马往长沙方向送信,催促孙坚之军尽快抵达。

近日随县一带一直有兵马异动,所以黄祖各部也是做足了准备。

族内的备战壮丁第一时间补充入各部之间,敲定了三支人马:

第一路为张硕带领的山地营,共有千人;

第二路为陈就的水兵,有水兵千人;

第三路为黄祖和麾下力士邓龙亲领千余黄氏部曲。

全军共三千余人。

一个家族,一翻手拿出堪比一郡的兵力,可见江夏黄氏之可怕了!

当然,这里面并非全部是善战之卒,其中有近半是从壮丁、船员中抽调的悍勇之士。

这些人较之于常人当得起悍勇二字,但终究是见少了血,拉到战场上必须要有老人撑着。

否则一见战场血腥,便有可能临阵崩溃。

这种问题不只在黄氏,在谁那都是一样。

“贼人号称有强兵万人,但能调集向南作战的也就五六千人。”

“加之地形问题,所部必是分批抵达,人马是先少而后多。”

“所以,务必尽早发兵,趁着贼人立脚不稳,迅速将其击溃!”

黄祖脾气爆归脾气爆,但若由此小看他的能力那便大错特错了。

身在乱世,可以充任黄氏这等巨族的武力担当,岂是无能之辈?

当下,他立即吩咐张硕:“你部轻装先行,愈早发现贼人愈好,彼时贼人必然未曾齐整,猛击便是!”

张硕庞大的身躯站起,摇晃着一身肉称了一声是。

“陈就,你的水兵虽快,但毕竟有些分散。”

“尽快聚拢,随后跟上。”

“喏!”

张硕对面的陈就即刻起身。

他的水兵散落在江夏多处,至少还要一两天时间才能全部抵达安陆。

至于黄祖自己,则负责坐镇中军,统筹全局。

战场不大,凭借主场优势,黄祖信心很足。

在他看来,自己上则可趁机而进,一鼓作气灭了刘起也不是没可能。

下则可凭地而守,让刘起寸步难行,所有豪言壮语化为乌有,最终打肿的只有他自己那张脸!

安排好自己手下人后,他又去了一封信往江夏西北,催促李通尽快赶到。

李通现在在江夏西北的一个小县平春安身,平春距离战场比起随县还要远,黄祖早在李通入境便召他过来了。

好在,李通很识相,开完会黄祖就得到消息:李通已率众赶来,愿为前驱!

黄祖得信大喜,与亲信邓龙商量:“李通或可为奇兵。”

“何解?”邓龙颇有勇力,但谋略非其所长。

黄祖一笑,道:“若我与狗贼刘起均势相持,可使李通击敌于后!”

李通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如果贴着南阳和江夏交界山脉而行,或许可以出现在刘起军后方或者侧方,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当然,这之中的前提是那狗贼真有两下子!”黄祖哼了一声。

不是他骄傲,而是黄祖在江夏横行多年,见过所谓的豪杰,也和不少贼军打过交道。

在他眼中,曹操也好,孙坚也罢,都是虚名大过实际能力的。

打仗这种事,只有试过才知真假,他黄祖未必不如人!

张硕的千余人马,最早出现在安陆以北的丘陵地带,一路向北杀去。

而刘起的大军在离开随县后不久,也面临着即将前行的困难。

随县要进攻安陆,严格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水路,即涢水。

涢水上游短而促,到了随县一带连接一条小河溠水,溠水并不和南阳的大河道交流。

而停留在涢水的,最多只是一些和江夏沟通的小型民船、商船。

但涢水下游却不同,下游先在安陆以南和汉水交汇,接着又共通长江。

这就导致黄祖在汉水、长江的水军能够顺水而上,用来攻击刘起。

刘起却没有水军能够用来应对,若是强行征召随县那点民船,也只能白喂给黄祖的水军。

水路走不通,便只能走一条正道。

这条正道紧靠涢水,是历史上涢水常年冲刷而成的河道之路。

说是正道,其实也狭窄难行,加之这段时间雨水颇多,让输送兵力变得更加困难。

若是硬要说第三条道,那就只能翻山而行了。

可翻山不是容易之事,即便这里的山不像益州那般天险不可越,但大军翻山何其缓慢,又何其困难?

一个人正常走路,如果不携带粮食兵器,一日或能走百里。

但军队日行,往往只能走三十里,毕竟你得保持一定体力,不能到了那就躺平任干吧?

走山路呢?

带着粮食兵器,一天能翻几里地?

雾气水汽树雨一落,有多少.将士要生病?

等你辛辛苦苦从山里走了出来,还有多少力气?

翻出大山的第一批士兵能有几人?

能组成阵型,并持有战力的又有几人?

这样的部队,能挡得住敌人吗?

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往往也是军中最重要的问题。

在后世许多人的述说中,似乎大军只是个数字,将领往哪一站,大军便从数字中脱离,在原地站的整整齐齐,而后随之厮杀。

无视地形、无视距离,乃至连粮食问题都不考虑。

这……之前刘起也是这么想的,真到打仗的时候才连连摇头:这种想法,实在过于理想化,过于幼稚。

这种地形问题摆在面前,可以极大的削弱刘起爆发的能力。

他有五千五百人,但若使用不当,可能施加于最前方的力量,还不足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