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些将领们又起了一次心,言辞诚恳的上表李湛,力陈在黔中道种植高产甘蔗的必要性,末了羞答答提一句,这事臣等可以代劳。

李湛又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他们的心思,回的也很干脆,这事他允许了,另外还暗搓搓的挑逗着说,他自己手里还有一种可以榨白糖的作物,可以在北方的地方种植。

而且这作物也完全可以在孔孟老家种植,那里的不少丘陵正是种植这作物的好地方,一点都不占种地的土地。

再不济,也能在广阔的辽东大地上种植,那地方种小麦确实有些寒颤人了,但种点经济作物换粮食完全OK。

李湛这封回执的批示,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一时间就连李二都被人说动,来问李湛说的是不是真的,等到李湛明确点了头以后,大家更是摩拳擦掌,纷纷向李湛表忠心。

李湛也没有轻易表态,只是和李二沟通了,让这些勋贵们自行决定,只是不能少了李湛手下这批军将们的份。

在一番程咬金等人‘友好和谐’的交流以后,他们之间的份额也就定了下来,基本上李二的忠实打手们占了七成,李湛的这些手下们占三成。

这也是李湛有言在先,瓷器生意也会交一部分出来给他手下的蓝玉等人,所以程咬金他们就削了李嗣业等人的份额。

要不然,就是他们再商量也不敢给李湛弄出来一个七三分的比例,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在长安城里纷纷扰扰,为了种植甘蔗和甜菜份额打的头破血流的时候,远在岭南的冯盎也已经收到了儿子冯智戴的书信。

说来冯盎也是个老实人了,一直本本分分的在岭南喂蚊子,当初隋末战乱的时候,他手底下的人劝他在岭南当土皇帝,学习赵佗自立,不要管李渊的招揽,冯盎呵呵一笑,麻溜的归顺了大唐。

冯盎这人脑子又不傻,秦汉之交的事和现在能是一回事吗?刻舟求剑,那就是自己作死。

所以等到前些年的时候,有人放话说冯盎要造反别说李二这个人不信了,就是早早退位的李渊也不信这人会造反。

等到李湛继位以后,这样的谣言又传出来了,搞得冯盎气的不行,想老老实实蹲在岭南过自己的好日子有那么难吗?

朝中的坏人实在太多了,要不然冯盎也不会让儿子屁颠屁颠的面见李湛了,总是要表示自己的臣服之意的。

要说这些年,岭南道还算安稳,原因也很简单,冯盎家在岭南确实有威信,一般情况下,只要他出面,那些僚人就不会作乱。

可冯盎自己的心里再清楚不过了,这样单纯靠威望的事,可一不可二,一旦等到自己去世以后,要是冯家没人能镇得住这些僚人,那冯家对朝廷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到那个时候,冯家还能保持这么超然的地位吗?

这可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而且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如今的冯盎也只是勉力支撑而已,毕竟僚人也是人,他们就看两样东西,一样是刀子,一样是钱串子。

如今冯盎的手里只有刀子,虽然能威慑一时,却没法安稳一世。

可正逢这时候,冯智戴的这封信让冯盎看到了根治僚人作乱的希望,也是能将冯家解放出来的希望。

打起精神的冯盎很快就召集了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僚人洞主们,向他们传达了皇帝的意思,这些蛮子们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那叫一个激动啊。

他们压根没想到,在他们看来只能啃个味的甘蔗还能有这样大的作用!

就算书信上说了,岭南原本的甘蔗虽然能榨糖,但榨出来的糖太少了,不是很划算,可对这些洞主们来说,现在岭南的甘蔗全是地里长得,天生地养的,能有这样的漏捡就很不错了。

至于大皇帝说的改种高产量的甘蔗完全可以等这茬甘蔗收割完再说嘛!

这些洞主们在冯盎这表了忠心以后,回了各自家里就立刻发动起部族的百姓们,漫山遍野的收割甘蔗,拿到广府卖给冯盎,再由冯盎运输到杭州一带进行加工。

这一倒手,那就是黄灿灿的铜钱啊!

很快,岭南的民心就更加安定了,毕竟这些僚人们又不是真的天生反骨,很多时候也确实是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

这点上,僚人和北方的突厥人等还不太一样。

只是岭南上好的田地大都被汉人占去了,之前的时候他们就是不想抢,那也没地方吃饭啊,只能被迫抢劫了。

可现在这甘蔗在平地种不如在山地种,那他们这些僚人们占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了,发家致富就在此时啊。

消息传到长安,李湛对冯盎这么迅速的行动很是赞赏,立马加急派了百余人农业专家带着专门的甘蔗良种赶到了岭南,随身跟着的还有上百号医护人员。

这都是去岭南扶贫的,他们不单单要负责在岭南推广高产甘蔗的事,还要教当地的百姓们如何防治痢疾,可谓是任务艰巨。

而在岭南的冯盎在转手将甘蔗卖往杭州之后,亲眼见到了中间的暴利,忍不住也动了点自己的小心思。

既然单单卖甘蔗都能挣这么多钱,那要是自己直接卖白糖呢?

可是经过轮番实验,最后也只拿到了一些不起眼的灰糖,和从长安买来的白糖相去甚远,冯盎一下就放弃了这事。

算了吧,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二道贩子,贩卖甘蔗吧。

白糖这事既然拿捏不住,还是老老实实的交给皇帝去操作,反正只要不少了自己的油水就好了。

而且在这次运输甘蔗的过程中,冯盎深切的感受到运力的不足,十多万斤甘蔗,要顺利的运往杭州,单单靠秦朝时修建的灵渠实在太麻烦了,而且灵渠的运力太低了。

本来这次交易他们还能挣到更多钱,可这路费花销太大了。

这一下,冯盎就把主意打到海运上了,他也是了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事了,那些海船哪个不能容纳万斤的物资?

要是岭南有这样的海船,那就是再多几倍的甘蔗又能如何?

想到这的冯盎立刻上书,请求李湛在广府修建港口,并在这搞一个造船厂,怎么说也是有需求的呀,作为天子总不能厚此薄彼。

河北道等地的百姓是大唐子民,岭南道一样都是的,总是要露点汤汤水水的过来吧?

冯盎的算盘打得很好,也刚好切中了李湛的心思,于是李湛大笔一挥,同意了冯盎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