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例来说,吏部尚书由于权柄太大一般是不给入阁的,就算入阁就必须得将部务卸下,这下嘉靖不但给人家弄进内阁了,还继续管着吏部,这叫以后老严的日子可不好过,还想弄一言堂?门都没有!

随后,又给一个叫张壁的人弄进内阁了,这个张壁又是何人呢,正德六年进士登科,首先光看这资历就比首辅夏言的资历还老,明显是没打算让老严好过了。

其次嘉靖元年张壁身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就是专为嘉靖讲学的主讲官,那时候他严阁老与夏阁老都才是个七品芝麻官呢。二十年前嘉靖都得称其一声老师呢。以帝师的身份入阁显然也不是他老严与许赞能随意拿捏的,更何况老严还只是以次辅之位代行票拟大权,位不正名不顺。

嘉靖之所以如此安排,显然是经过了他的一番深思熟虑的,当夏言第一次携百官与他硬扛的时候,嘉靖就动过换首相的这个心思,试问哪个君王能容许手下的宰相一天到晚携百官与自己硬扛呢?

万一这样的事情多了,时间久了,底下的官员们习惯了,还以为自己这个皇帝好欺负,都跑去投靠宰相,到时候宰相的权力遍会越来越大,搞不好自己的皇位都坐不安稳。但是由于夏言这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没有几个德高望重,能压得住场面的阁臣是压不住夏言的余党的。

于是乎嘉靖自那日后,便开始了千挑万选,最终放弃了北京,将目光放到了南京去了。南京身为明朝的故都,那里有着与北京六部相同的配置,所有的官僚行政机构一应俱全,相当于备用朝廷,除了没有皇帝,没有内阁,就连紫禁城都有个一模一样的在那里备用着。

一般政治斗争失败,或即将退休致仕的官员们便会被发往南京六部任个尚书、侍郎等等闲职养老等死。所以在南京养老的这些人与北京现任首相夏言、次辅严嵩等等大员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然早就调到北京来了。

这也是嘉靖放心的将他二人千里迢迢的从南京调到北京来了委以重任的原因,嘉靖吸取夏言权柄过高,携百官以自重的经验,决定将内阁搞个制衡。给了老严的票拟大权,然后又往里面掺了两颗重量级的沙子进去。这两人无论是论资历,还是官位,都不亚于老严,所以严嵩想学夏言一般是万万学不来的。

甚至于严嵩也许还经常会被另外二人给呛住,所以严嵩若想保住自己的权柄与官位,就得像自己靠拢,万事依着皇帝陛下,才能在内阁中站稳脚跟压倒其他两人。至于另外两人也是不同派系的人,所以整个内阁就形成了三足鼎立态势。

谁也压不倒谁,自然大家都会跑来拼命的来巴结皇帝,安心处理政事。自己则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当起了甩手掌柜,去修道完成长生大业了。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嘉靖的设想,虽然用在当时看起来是万无一失,然所有事都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务是渐渐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层不变,嘉靖千算万算,算中了两人的资历,两人的威望,两人的能力,就是没算到这两个老前辈都七十来岁的高龄了,这身体还能撑几年呢?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此时在场最紧张的其实就是礼部尚书徐阶了,当第三封圣旨念完后,他徐阶傻了眼,在场的诸人都已经安排的妥妥当当了,就算是罢官也写的明明白白。如今直接让南京礼部尚书张壁到北京来以礼部尚书身份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那自己呢?自己去哪了?到底是罢官还是贬谪给个明白话啊。

就在徐阶七上八下紧张的心情中,接下来,待下一封圣旨下来,就让徐阶心中悬着的那块大石头落了下去。

只见紧接着吕芳拿出了第四封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礼部尚书徐阶,工部尚书张润,今日朕念尔等受人蛊惑,一时昏聩做出此等悖逆之事,念在尔等任时勤勉政事,为国为民,今罚俸两年,仍掌其部务事。望卿二人以儆效尤,莫要再犯。另着刑部左侍郎何鳌进刑部尚书一职,南京兵部尚书张瓒调任北京兵部尚书一职,钦此”。

随着吕芳那公鸭嗓拖着长长的音调念完圣旨,徐阶与张润二人一把拜服于地,高呼:“罪臣领旨谢恩”。这回是真正的谢恩,并且是感恩戴德啊。

所谓罚俸两年,就跟说着玩似的,这份体罚用在六七品低阶官员身上,比如那些清水衙门科道御史言官们也许真会逼死人,但是像他徐阶这种部级高官,每年有着两京一十三省各地无数官员,各个衙门的“孝敬”,例如冬天有碳敬,夏天有冰敬,各种红包拿到手软,工资收入还抵不上灰色收入的百分之一呢。

至于工部尚书张润,更不用说了,全国最大的官方包工头建设部部长那可不是说着玩的,现京中六部九卿中最肥的就是他了,他会靠工资而活?哪怕罚俸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他都无所谓。

随便干一个工程下来,少说也得捞个数十万两银子,不说富可敌国,他的家产起码够后世子孙八代挥霍几辈子是没问题的。

严嵩此时那难受犹如吞了一只苍蝇的心情总算是好了一点,何鳌是谁呀?众所周知是严嵩的铁杆手下啊。严大人此时感动的啊,嘉靖虽然给他内阁掺进去两颗重量级的沙子,但是好歹没有忘记自己,还是给自己这边升了一个刑部尚书,也算是勉强打了个平衡吧。

一想到此处,严嵩此时的心中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想着自己侍奉的到底是个什么皇帝,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小瞧了皇帝了,今日皇帝陛下玩的这一手漂亮的权谋,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再打一棍,又给个甜枣将自己收拾的是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