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里回来的第二天。
秋收就正式开始了。
方大勇和方二山陪着何阳回了趟何庄村,下地收玉米。
果然不出何阳所料,他的那块地里荒草丛生,最茂盛的地方已经齐腰深了。
在荒草的影响下,玉米的伤势很差,个头明显要比其他地里小一圈。
而且,进了地里仔细查看,一些玉米已经被人偷掉了,这边少几个,那边少几个,甚至有一小片,被人掰得干干净净了。
反正是预料之中的事,三人也没介意,立即开始干活。
把玉米都掰了剥了,运到方家沟,等着和方大勇家里的玉米一起晒干、脱粒,然后卖掉。
收完玉米后,何阳先去问了问那个和他关系还不错、帮他看房子的邻居愿不愿意租他的地。
最后,一亩五分地,以100块钱1年、每年重新定价的价格租给了这个邻居。
家里这就算是收拾妥当了。
何阳和方二山专心致志去背书学习科目一了。
方大勇则每天上午在培训班里给学员们上完理论课,中午开车回家,去地里掰玉米、扛玉米。
天天搞得灰头土脸、全身脏兮兮的。
扛的次数多了,还会累得腰酸背痛。
脏就脏吧,累就累吧,反正这也是最后一次了。
他已经和奶奶、二叔二婶商量好了。
秋收后,他们家的地,全都租给村里人,往后不再种地了。
全家人专心做培训班,发展事业!
由于地要租出去了,他们只需要负责秋收就可以,秋种则交给租地的那几户人家了。
忙了四五天,秋收结束。
一家人按照先前的计划,又各自忙碌了起来。
方大勇和方三妮、方春雨忙着培训班。
方二山和何阳也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考驾照。
方二山带着三个人,去东关集市摆了两个凉皮摊位,每天能卖出去三四百份凉皮。
但随着天气愈发变凉,这个销量还在逐渐下滑,估计再过一个月,只留下一个摊位就行了。
相比之下,倒是二婶的小吃车生意火爆。
毕竟那是热食,而且一份饼就可以当作一顿饭。
不仅东关集市附近的城里人,喜欢在早上和临近中午的时候去买饼当饭吃。
就连附近几个村的不少农民,在秋收时都经常去购买,省得干了半天活还要做饭炒菜了。
至于二叔方志柱,则准备起了后边院里翻盖房子的事。
先把后边院里的各种家具、物件陆陆续续收拾到前边院里去,再购买盖房子所需的沙子、石子、石灰、砖头等物料,并且联系好了村里人,请大家在忙完秋种,帮忙盖房子。
方大勇则在忙培训班的事情之余,一口气在县城里买了八套院房。
其中五套,正是现在所租的五套院房,继续用作库房、咨询报名处和培训基地。
另外三套院房,位于城南,当作他们的住所,打算重新改建、装修一番后就搬过来。
这三套院房里的其中两套房子是临墙挨着的,方大勇计划把中间的墙拆掉,打通成一个大院子,全家人都住在里面。
另外一套,这这两套在同一条街上,但不挨着。
这是留给何阳的,让他结婚后和杜娟一起在那里生活。
既然婚房都准备好了,提亲的事情自然要尽快落实。
方大勇把这事告诉了方奶奶和二婶。
她们一商量,请了花婶和郭秋兰两个人,在秋种刚刚结束后,便去了杜娟家里“说亲”。
两个孩子本就是自由恋爱的,说亲也就是走个形式,让外人挑不出理来。
花婶和郭秋兰跑了一趟后,接下来就可以上门提亲了。
10月27号。
农历九月二十,周日。
宜结婚、出行、半价、合婚订婚……。
他们特意选了这么个好日子。
早晨,方大勇开着那辆黑色皇冠,带着二叔方志柱和何阳,从方家沟出发,前往城南杜营村。
路过县城时,他们在百货大楼门前停下,进去买了一堆东西。
按照这边的习俗,上门提亲要带烟、酒、茶、糕点等礼物。
方大勇全都置办齐全,而且买的都是高档货,仅仅是烟酒茶这三样,就花了大几百块钱。
买完东西,三人向着杜娟家所在的杜李庄而去。
……。
村里没有什么秘密。
村东边的一户人家放个屁,第二天,住在村西边的人家就能全知道。
因此,尽管前几天花婶和秋兰大娘来杜李庄的时候挺低调的,到了杜娟家里坐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走了,但很快全村人都知道了,有媒人去杜娟家里,向杜娟介绍对象了。
而今天,何阳上门提亲,是提前给杜娟家里打过招呼的。
这事,也被村里人知道了。
现在刚刚农忙结束,地里没什么活。
青壮年们陆陆续续出门打工了,妇女老人们没什么事,便喜欢三五成群地坐在路边聊天晒太阳。
今天,在杜李庄的进村路口晒太阳的人格外多。
有人手里拿着针线活,有人空着手,大家或站或坐或蹲,待在路口聊天,时不时地顺着大路的方向往村外看两眼。
“不是说今天有人去娟娟家里提亲吗,怎么还不来?”
“这才几点?还不到九点呢,来不了这么早!”
“那也不能来太晚啊,提亲又不是订婚结婚,不能留在家里吃饭,就得早来一会儿,否则到了中午饭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嗨,那也没必要这么早啊!十点之前到就行了,一般待上一个小时左右,也就走了!”
“娟娟的对象是哪里的?你们知道吗?”
“好像是何庄村的吧……之前我就听我闺女讲,娟娟和一个何庄村的男孩谈对象呢,应该就是那个男孩吧!”
“还是那一个?我怎么听说那个男孩,爹死了,娘跑了,就剩下他一个人了,没人管没人问的,这样的人家,娟娟她爹娘也愿意?”
“这有啥,就当招了个上门女婿呗!”
“可他不是上门女婿啊,人家上门女婿都是要在女方这边过日子,孩子跟女方姓的。娟娟这是要嫁出去,和正常结婚一样啊!”
“听说那个男孩穷得叮当响,自己都吃不起饭,这要是结了婚,娟娟不得跟着遭大罪啊?”
“我看富贵叔和翠英婶挺疼娟娟的啊,怎么嫁女儿这么随便,把娟娟嫁给了那样一个穷小子?”
“家里孤零零一个人,连个叔叔大爷都没有,被别人欺负了都没人帮……”
“是啊,这往后可怎么过日子……”
众人议论纷纷,讨论着杜娟的婚事。
几乎所有人,都对杜富贵和张翠英两口子要把杜娟嫁给一个没爹没娘的穷小子表示不解。
“你们说的这些情况,早就过时了!”
此时,一位妇女笑道:“现如今,娟娟那对象,可不是穷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