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顿了顿说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为西非的塞拉利昂共和国,那里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的疫苗要过的第二重考验,就是塞拉利昂的伦理审查。由于宗教信仰、民族特征等存在显著差异,塞方制定了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

高峰心中暗想,这些非洲人还是对中国的疫苗不够信任,己方明明是去帮助他们解决疫情的,还要设置这么多障碍。换个角度思考,高峰倒也能理解。毕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特征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想要塞拉利昂的人明白疫苗是帮助他们对抗病毒的,的确需要一个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陈博士,不论有多少重考验,我们都不怕,我们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人群中有人高声道。

高峰循着声音看去,发现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同在一个实验楼,之前却从未见过。

陈博士笑着摆摆手:“丁晓敏,你说的很对。这么多年,我们经历的每次事件的困难,都不比这次出国要少,我们都走了过来,这次我相信也一样能够冲破难关。”

“最后一重考验则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技术审查关,只有获得WHO的审查认证,我们的疫苗才算真正过关。”陈博士补充道。

众人明白了此时西非执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团队所具备的实力,机遇和挑战并存,谁都没有退缩。

虽然决定支援西非是在2014年2月份,但团队真正出发却是在却拖到2014年9月。

原因就是要经过那三重考验,面对欧美国家法律团队组成的知识产权审查关,在质疑声中,陈博士团队经过一系列严苛的审查报批制度,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同时,有序安排,妥善交流。最终,所有项目均顺利通过了审查。

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于此前已开展了在华非洲人群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人种相关性,伦理审查一次性通过。

更为顺利的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技术审查关,凭借十年的工作积累,加之已经开展的国内临床实验结果,证明了我国的疫苗安全有效,WHO的技术审查也顺利通过。

在突破重重难关,经历了漫长的审批过程之后,陈博士的团队终于出发奔赴塞拉利昂,这个饱受疫情摧残的西非国家。

高峰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而来,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他们终于可以向非洲人民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诚意,中国的埃博拉疫苗终于可以在塞拉利昂正式展开了临床试验。

经过三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高峰等人来到塞拉利昂。

临行前,高峰特意查了一下塞拉利昂的情况,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塞拉利昂人口约780万,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位于弗里敦,国土面积仅有7万余平方公里。

塞拉利昂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曾经是欧洲奴隶的供应来源地,无论是购买能力、健康和人均寿命或是受教育程度都是世界后列,基础建设更是严重不足,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因内战而崩溃。

直到2002年元月战争才趋近尾声,幸亏有大量的外国援助,帮助塞拉利昂的做战后重建。

高峰这一代人,是没有经过抗战洗礼的,但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了那个年代战争的残酷。

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想不到在这个和平年代,世界上还有国家在经受战乱的摧残。高峰等人来到了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经过与当地人协调,他们选择一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

当那些可爱的非洲孩子听说他们是来自中国,是来帮助他们对抗疫情的,那一张张活泼的笑脸,给团队中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峰看到黑人小孩的笑容,触景生情,想起远在国内的妻女,但他不能分心,必须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当他们开展临床试验时,高峰和丁晓敏在医院门口组织受试人员排队,维持秩序。

一名普通的清洁工突然找到了高峰,用英语和他表达,希望成为志愿者,以保护他和家人的生命。

高峰将情况汇报给了陈博士,她感慨不已,对高峰等人说道:“我国医务科技工作者能够战胜病毒、挽救生命的形象已深入当地民众心中,同志们,加油吧。我们一定可以成功的。”

随着临床试验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让团队中的所有人信心倍增。而在临床试验间隙,陈博士还率团队访问了位于首都弗里敦的一家孤儿院,看望因为埃博拉而失去父母的孩子们。高峰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次慰问活动。

高峰和一群皮肤黝黑的孩子们玩闹个不停,仿佛他自己就是个孩子王。陈博士看着团队成员与孤儿院里孩子们嬉戏的场景,心中感慨:“希望这世界上,特别是非洲,不要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

经过了四个月的奋战,在2014年12月12日,在全球埃博拉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的严峻时刻,陈博士团队研发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获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尽管世界上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围绕腺病毒载体疫苗开展了研究,但真正制备出腺病毒载体疫苗,只有陈博士的团队。

为了确保疫苗安全有效,陈博士团队争分夺秒,与津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快速落实应急中试制备的同时,陈博士果断决定走国际合作路线,联合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学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即在等级最高的P4实验室做疫苗评价。

这一思路,无疑加快了疫苗的研发进度。在加拿大的攻毒实验中,使用1000LD50(半数致死量)的埃博拉病毒对两组食蟹猴进行实验,其结果表明,注射安慰剂的对照组全部死亡,而注射疫苗的实验组全部存活,且未出现病毒血症、体重下降等症状。

也就是说,我国研发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已初见成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陈博士团队便将世界上首个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推入了临床研究。

对陈博士团队而言,一支小小的疫苗,意味着帮助非洲人民防控埃博拉疫情的胜算大增,同时也践行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庄严承诺。作为亲身经历者的高峰,更是感慨万分,这样一项壮举,能够亲身参与,并看到它成为现实,高峰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