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坤的出差申请,最终被驳回。上级主管部门给的批示是:非常时期非医护人员,不建议去疫区城市。
当秦明坤照常来到新车间上班时,正在带领员工值班的高峰惊讶地道:“秦主任,您不是要去北京吗?”秦明坤神色凝重地摆摆手,示意高峰进公办事谈。
“难道上级没有批准吗?”高峰手里拿着工作记录的文件夹,猜测地问道。
“没错!是我把这件事想简单了,这样贸然前往,不是我个人安危的问题,影响很大。所以主管部门驳回了出差的请求。”秦明坤叹了口气,无法亲身经历非典病例,即便想为这次灾难出力,都无处用力。
“高峰,有消息了!疑?秦主任,你怎么没走……”检查完各个环节的王梅,急匆匆走进办公室,原本是想和告诉高峰新消息,看到秦明坤坐在办公椅上,惊讶地说道。
“什么消息?”秦明坤眼眸一亮,高峰也期待地看向王梅。
王梅兴奋道:新华社和央视公布了一个消息,说是在来自广东的非典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里,发现了非典的病原为衣原体。
秦明坤思索了一会儿,摇头道:“不对,我有一个前辈在广州的医院,他是那里的专家,他就在治疗非典的一线。据他所说,非典病毒并非是衣原体。”
“官方公布的消息,还能有错吗?”王梅不理解秦明坤为何如此笃定。高峰也认为秦明坤对那个朋友的信任有点盲目,但并未说破。
秦明坤深吸了口气,淡淡道:“因为在最早期的诊断过程中,他们在广州用过治疗衣原体的方法,对病人做过治疗,但根本不起作用,因此他认为非典的致病原因绝非衣原体。”要知道如果“衣原体”为致病原因,患病病人应当首先使用抗生素治疗。
因为抗生素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感染人体的病菌。如果致病原因为病毒,那么抗生素对非典的治疗作用不大。治疗病毒感染相对更加困难。
这两者的治疗不仅存在方式不同,而且在防疫措施上也有区别。如果确认是致病原因是病毒,那么最直接的预防措施是隔离。秦明坤等人的讨论过后不久,《南方日报》顶着多方压力,发布文章说明了这个情况,并将广东多方专家的意见写了进去,对治病因为衣原体的说法做了反驳。
最终经过多方专家再次会谈,得出了结论:非典的致病原因不是衣原体,而是某种病毒。
消息一出来,高峰和王梅立即来到秦明坤的办公室,对方已经三天没有回家休息,就连睡觉都是在办公室里。
“秦主任,你说的没错,非典肺炎的致病原果然是病毒。”王梅佩服地看向秦明坤,将消息同步给他。
秦明坤的下巴上已经长出半公分的胡须,显得有些憔悴,他摇头道:“不是我提出的,科学面前一定要严谨,是我那位年逾六十,还在抗疫一线奋战的老友最先提出的。”
“我们在后方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虽然不能亲赴一线,但我希望你们都记住这个历史时刻,每天都密切关注疫情的动态,将来可能还会有很多未知的疾病,等着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去战胜它。”
秦明坤说话的时候,眼眸充满了光芒,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自信。
高峰和王梅不明白秦明坤为何突然这样,因为后者收到了来自广州那位业界前辈的消息。当专家研讨会结束时,有人悄悄问那位前辈:“与官方意见不同,你真的不怕判断失误吗?稍有不妥,都会影响你身为院士的声誉。”
而那位前辈却反驳道:“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秦明坤听说了那位前辈的回答后,深受触动,也为自己没能第一时间奔赴前线而感到遗憾。
归国多年,秦明坤选择了在自己的家乡林北市扎根,这里的生物疫苗事业还不够先进,他决心在家乡里干出一番成绩。加入了林北生物科技公司后,他用了多年时间,洒了不知多少汗水,完善了一条又一条生产线。但是,秦明坤始终觉自己做的还不足够。有重大突发疫情时,秦明坤觉得自己有力无处使,心中生出一丝无力感。这种感觉和当年妻子带着腹中的孩子离世时,如出一辙。因此,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三天时间,除了接打电话之外,他这三天几乎没怎么吃东西。高峰得知后,硬是将秦明坤拖出了办公室,将他强行背到厂区宿舍休息和吃饭,经过了几天的调整,秦明坤才算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这场浩劫持续了半年多,起初对治疗方式,多方专家仍旧陷入争执。
有说对严重病人可酌情使用皮质激素的治疗,但当时医疗界普遍认为,使用激素之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最典型的表现为虚胖、肺部纤维化、甚至股骨头坏死。
然而真正应用在治疗过程中时,一线的医生们惊奇地发现,一旦使用激素治疗,患者肺部的炎症很快见好,病人缺氧症状也马上得到改善。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皮质激素似乎成为重症患者唯一的解药。广州那位院士专家前辈表示:“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科学的态度是看利大还是弊大。
使用激素确实存在着弊端,但现在病人生命危险,我们只能先救命。”值得注意的是:要慎用激素,严格地把握剂量,决不可乱用。人类对病毒而言,最强的防护措施就是——隔离。
只要快速的发现感染者,并将他们迅速隔离,等待自身免疫系统再搭配上必要的医疗干预,将体内的病毒清除。
在这期间,阻断感染者与其他人接触,病毒的传播率就会迅速下降。即便没有疫苗,病毒也会逐渐消失。
这次非典的情况就是如此,早期疾控专家们在疫情初期都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隔离措施越晚,后期可能就需要付出数倍的力量去扼制。正是因为我国在非典爆发的城市,火速建立了很多隔离医院,对感染者进行一套有效的医疗干预,再加上气温逐渐升高,不利于病毒传播。2003年6月下旬,我们赢得了这场抗疫的胜利,也为将来一场更大的疫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