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肺腑之言,皇甫穆终于打动了袁老。

袁老将水稻良种倾囊相授,还和皇甫穆彻夜长谈。

在一夜的交心之后,皇甫穆惊骇的发现,袁老虽然整日在田中忙碌,更无半点时间离家。

但对于皇甫穆推行的治田法却是一清二楚,甚至连皇甫穆这些日子以来遇到的困难都是心中有数。

这让皇甫穆不禁有些恍惚,开始怀疑袁老是不是早就在这里等着自己上门,刚才的那些只是为了考验自己而已......

但相比这个,更让皇甫穆惊叹的还是袁老超脱于时代的思想高度和心系天下的博爱胸怀。

第二日一早,皇甫穆便告别了袁老。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洛阳,种下这一袋天下一品的水稻,如此一来,新政有救,苍生有救!

在离开了道殷山之后,皇甫穆和典韦快马加鞭,归心似箭地向着洛阳而去。

但就在皇甫穆伏在伏在马背上疾奔的时候,忽然像是一道电流闪过了大脑。

袁老的音容笑貌再次清晰地在他的脑海之中出现。

正如所有在田中劳作一生的农民一般,他的皮肤黄得有些发灰,有些浑浊的小眼睛旁有着已经皲裂的茧、额头上的皱纹三三两两地零星着,褐色的斑点不怎么均匀地分布,将苍老二字堆上了脸颊。

不知怎么,袁老的笑容就这样突兀地占据了皇甫穆脑海中的每一个画面。

恍惚间,他才猛然惊觉,细看之下,这张亲切的面孔竟然是如此的熟悉。

笑融千秋雪,功泽万世民。

这样的笑容,全天下绝无仅有,诚如袁老所说,他的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可以他的功绩来看,称之为神也绝不为过。

皇甫穆猛然回头望着背后的道殷山,却发现那个来时郁郁葱葱、春意盎然的道殷山,此刻却变成了一片枯黄清冷,毫无生气的模样。

而山中不时飘起的袅袅炊烟也不见踪影。

似乎就在他离开道殷山的片刻之间,这座山上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就像从未出现过一般。

如此,皇甫穆终于明白了——

所谓农神,并非只是能培养出天下绝无仅有的极品水稻。

而是心怀天下、以农济世,即使是千年时空也不能阻挡的责任与担当。

恍惚之间,皇甫穆想起当他问袁老这座山名字的来历时,袁老只是笑着回答说这是他的一个梦想。

当时直把皇甫穆听得一头雾水,如今方才恍然。

所谓“道殷”,实为“稻荫”

回到洛阳之后,皇甫穆将从农神那里得到的水稻良种按照田地的分区分批次播种。

并且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对这些水稻良种进行杂交培养与基因改良。

他精湛的农业知识和专业技巧也终于在这个世界派上了用场。

不出意外的,农神这里的水稻良种的确是天下一绝,相较于朝廷所控制的良种来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但袁谭并不知道这些,在他的眼里,皇甫穆只是在用一些民间难以存活的水稻品种来以次充好、垂死挣扎罢了。

由于大司农袁谭的疏忽,袁家也对皇甫穆和新政放松了警惕。

袁绍认为,只要等到一年期满,治田署的农田中颗粒无收,导致天下饥荒、朝廷动荡的时候,皇帝自然会亲自处理这件事。

到那时候,只要袁家在背后稍微一推波助澜,皇甫家这棵大树便会被连根拔起,再无翻身的机会。

而王允虽然也是袁家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但毕竟年岁已高,再加上手中没有兵权,只要皇甫家倒台,王家也势必不能长久。

到那时候,袁绍就能一手遮天,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二个董卓了。

可正是因为袁家对皇甫穆的大意,导致皇甫穆和治田法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在这段太平的日子里,皇甫穆潜心发展,养精蓄锐,将洛阳治田署治下农田调理良好的同时还兼顾了各个地方级别的治田署。

一年期满,治田署治下几乎所有的农田不仅没有像袁家所预料的那般颗粒无收,反倒是得了一次大丰收。

一时间,仓廪充实、四海升平,原本空虚多年的国库被塞得满满当当。

甚至还紧急修建了两座临时仓库,这才装得下数量如此巨大的水稻。

随后,皇甫穆按照治田法中的条律,按照人口比例为洛阳的百姓分发了水稻,并且将剩余的水稻以最低的价格大量投入市场。

虽然价格低廉,却还是为大汉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这个风雨飘摇的苍老王朝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低靡的经济突然迎来了久违的返潮。

洛阳的百姓们载歌载舞,纷纷对治田法赞不绝口。

大街小巷之中,来来往往的路人全都是喜气洋洋,就连奔跑嬉戏的孩童都哼着歌颂皇甫穆和治田法的歌谣。

甚至有些百姓还用上好的红木为皇甫穆雕刻了一尊肖像放在家中,以表对皇甫穆的感激与爱戴。

治田法在洛阳集中试验的巨大成功,像是巨石入水一般,在原本是一潭死水的大汉王朝中激起了惊涛巨浪。

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拿出了十二分的激情,纷纷开始投身于各地治田署。

一时间,全国上下治田署中的农官几乎要翻了一番,中原十三州之中皆是呼吁治田法落实的声音。

而继皇甫嵩大汉第一名将的称号之后,皇甫穆再一次成为了全国上下爱戴的对象,被民间称为“稻圣”。

灵帝也对皇甫穆的成果大为欣喜,对皇甫穆大加赏赐,还赐其为安民候。

而在新政大成的同时,皇甫穆也按照既定的婚期与王紫澜成亲,正式结为夫妻。

一时间,皇甫穆声名大噪、无数高人名士慕名而来,只为了瞻仰一番“稻圣”的模样。

但与此同时,在天下百姓歌功颂德的同时,那些原本手握大片良田,坐享其成的王公贵族和地方世家却也对皇甫穆结下了血海深仇。

而这些势力之中最为恼火的,则当属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袁家了。

事到如今,在袁绍的心中,皇甫穆已经正式成为了他的头号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