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越国的历史,应该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曾经来来回回跑了十次的西汉南越王古墓博物馆,只为更加深刻的了解里面的事物,以及南越国的国史和藏珍。

在我个人印象里,这里的藏珍是我见过最多的了,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于1996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

为什么我个人觉得算是自己印象中藏珍最多的呢?

因为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个地方真的是离我很近,也算是开放时间较早的古墓博物馆之一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一级博物馆之一,其中《南越藏珍》展览获得2010年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整个规模真的十分的庞大。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自然是南越文帝这个人,如果没记错,这大概是我16-17年左右写下来的笔记,那个时候我还没踏上那条道路......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帝印”、“赵眜”等玺印和史书记载,可以完全证实了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自称南越文帝。

南越王墓出土玺印共23枚,材质有金、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和象牙等7种。

这些玺印及其印文至为难得,一方面为判断墓主及殉人身份提供了直接依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南越国独特的用印制度,对研究南越国史、汉越融合都有着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南越王身着的丝缕玉衣,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一件文物,我也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的近距离接触到了他。

南越王身着丝缕玉衣,并以珠玉敛葬,凸显了南越文帝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也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墓中还发现有15个殉人,体现了南越独特的丧葬文化。

汉代的装饰玉器可以算是当时的流行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南越王墓出土玉器244件,分为玉容器、玉带钩、玉佩饰、玉剑饰四大类,其中装饰玉多达140多件,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玉技艺,被认为是西汉玉器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当然了,南越王赵眜也是一样酷爱美玉的,从其墓中出土的各式玉器便可见一斑。

其中,器用玉中的角形玉杯精美绝伦,是国家规定不能出境的国之瑰宝;装饰用玉中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雕工精细构图和谐寓意深邃,已成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标志,在广*重要庆典及建筑物中多见其身影。

此外,这些玉器中的71块玉璧、11套组玉佩、58件玉剑饰等,也都在同时代的考古发现中首屈一指。

作为当时一个实力也算得上强劲的国,兵器、车马,自然是不少的了,南越国创立于秦汉之交,开国者赵佗本为秦将,秉承秦汉尚武之风,南越国的军事实力也颇为不俗,这是其能够在强大的汉王朝之南,相对独立存在93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越王赵眜之墓中随葬了大量的铜铁兵器,绝对是南越国当时武备发展的一个缩影。

其中的部分器物还有明显的秦文化特征,如张仪戈、弩机、铁甲等。此外,因墓室面积较小,墓中并没有随葬车马实物,而是以模型代替,只不过可惜模型漆木已毁,仅留下鎏金车饰件和马器饰件。

南越国时期的渔农并举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看来也是十分的迅速的,岭南地区出土秦以前的铁制农具很少,秦统一岭南后,特别是南越国时期,铁工具才广泛运用到生产中。

南越王墓出土了120多件(套)铁制生产工具,农、渔、工各门类俱全,为南越国时期出土铁器最多的墓葬,反映了南越国时期渔农并举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状况。

在生活用具上,观赏品,自然也是差不了的了,赵眜下葬于公元前122年,此时,岭南已在秦及南越统治下发展了近百年。

在这百年里,最重要的岭南统治者——南越开国之主武王赵佗,施行了大量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对内:合辑百越,安定社会;对外:积极交流,融合汉越。这时候的岭南地区,马上迎来了第一次社会经济的全面飞速发展。

而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农业、金属铸造业以及纺织、制陶、漆器等各种手工业相关器物,正是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明。可以肯定的说,南越王墓及出土文物是岭南古代文明的代表,不愧为岭南文化之光。

不过墓主人的生活也真的算是奢华了,何以见得呢?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烹饪、饮食、盛储、盥洗器具,具有秦、汉、越、楚、蜀等多种文化特征。

其中越式鼎、提筒、印纹陶等器物在造型纹饰方面,都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墓中出土了五套成编的大型金石乐器,丝弦、土陶各类乐器齐全,展现了墓主人钟鸣鼎食、弦歌乐舞的奢华生活。

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

南越王赵眜生前的宫廷岁月,钟鸣鼎食自然不在话下。

可是王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番场景呢?

多亏了他将各种饮食、乐舞等器具,甚至水中海河鲜、天上禾花雀等美味,也都照搬到了自己的墓中。

这让我们的眼前有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且看那赵眜:吃着岭南美食,喝着玉杯琼浆,听着中原雅乐,看着楚式舞蹈,身体不济再来点五色药石,这日子,想必就是王的生活吧。

整个馆内馆外的环境,也十分深刻的记在我的脑子和笔记里了,因为规模实在是太庞大了,如今,整个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外以回廊环绕,构成一个保护区,两幢各5000平方米的陈列楼,一在墓室所在的象岗东麓,面临马路,一在古墓北面,都尽可能远离墓区,避免山岗形状全失。

建筑结合陡坡和山势,依山构筑,将综合楼陈列楼、古墓区和主体陈列楼三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联系起来。

鉴于古墓的石材为红砂岩,陈列楼外墙和墓区回廊也选用与古墓色调一致的红砂岩石板作贴面。原古墓位处的岗顶东北面仍有一片小山坡保存。

清顺治年间在象岗山筑有拱极炮台,工地平土时曾挖出五门古炮,设计者利用这片小坡地在一棵古榕树下以古炮为主体将炮台复原,并立一象岗史迹碑以介绍象岗史迹的变迁。

南越王墓的保护和展示格局体现了规划设计者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群体气派的建筑,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外建筑大奖。

其实最近重新翻开笔记,让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则是西汉南越王墓的枕上风景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设有一个陶瓷枕专题陈列展厅,这是因为在建馆之初,香*实业家、文物鉴藏家杨永(),伉俪无偿捐赠给博物馆200余件陶瓷枕,博物馆特为此设立《杨永(),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作为常设展览,与公众分享杨先生夫妇的大公之心。

博物馆以此批藏枕为基础,这些年来广为征集,现共有枕类藏品600余件,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窑口之众,为国内所罕见,已成为博物馆除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外的又一大特色收藏。

2011年,博物馆以征集的枕类文物为展品,在馆内举办临时特展《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枕展》,此后该展览陆续到国内其他博物馆巡展,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原创展览之一。

作为必不可少的寝具,枕头最早是木制的。中国人使用枕的记载至少有两三千年之久,《诗经》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

除木枕外,还有石枕、铜枕、玉枕等,但流传较广、保存较多则当属陶瓷枕。

考古和传世的瓷枕成为我们了解各个时期文化习俗、工艺特色的重要物证。陶瓷枕始见于随,至唐、宋、元盛行。古人认为它能清心明目,所以富贵贫贱,皆喜用之。

这里有那么庞大的结构,自然也是在于时间的沉淀了,1987年11月30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综合陈列楼第一期工程竣工,进行预展,展出部分出土文物珍品。

1988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一期工程综合陈列楼竣工并对外开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题陈列楼)竣工开放,并举行“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全面建成暨表彰杨永德伉俪捐赠文物仪式”;。

1996年,博物馆进行了西回廊、停车场和综合楼三楼的装饰工程;2010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完成博物馆正门整饰和基本陈列改造。

南越国的历史,让我了解后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偏隅岭南的地方政权。

它由赵佗于公元前203年所建,共传五代,历93年,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军队所灭。

南越国位于五岭以南,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广东、广*和越*北部的广大地区。

先秦时期,栖息在这一地区的越族人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分散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史书称之为“百越”。

公元前218年前后,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为进一步扩大版图,派出大军南下,意图平定百越,任嚣、赵佗都是其中将领。

经过与越人艰苦的战斗,公元前214年,秦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便在此地区设置郡县,今广*一带为南海郡,郡治番禺,任嚣担任了南海郡最高长官南海尉,而赵佗则成为了南海郡下龙川县令。此外还设立了桂林郡和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