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学个手艺真的不容易,想找张图纸看看,是棉花店打样——免谈。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懂图纸的人怎么会轻易给他看。辛海宁只能拼命做事。这个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的瘦精精的小年轻,引起了车间主任的注意,辛海宁的刻苦,让车间主任感动,他开始教他看图纸,传授他技术。

而他生命中另一个贵人的出现,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那年从山海关来了位师傅,他来车间挑徒弟,在那么多年轻人中,他暗中观察辛海宁一周时间,决定把他带走,而那时候想跳出车间的人有好几个。师傅是个正直的人,顶着别人的压力把他带到山海关收为弟子。后来在辛海宁羽翼渐丰准备离开山海关时,师傅问:“你有什么愿望?”辛海宁说:“我要离开九江基地,到更远的地方去,学习更多的技术。”师傅直接找上级把爱徒调到孙口黄河大桥,一年后,辛海宁就当了团总支书记。

“除了这些贵人的相助,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如果我是个不学无术的懒人,谁愿意帮你。那时候在项目上,一有时间就看图纸资料,从来不肯浪费时间。”

现在大桥工地的条件越来越好,待遇也不算差,招工却越来越困难,为什么招不到人,主要是因为工作流动性大。进了大桥,意味着离开亲人,过流浪的生活。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都在外面漂泊,过得还有什么劲?“年轻人结婚有了孩子,但工地上没有幼儿园,最近又有人要辞职走,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孩子没处上学,他们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在大港街上的幼儿园借读,5个月近8000元,还不包括伙食费,只是学费。所以他们还是要走。”

父亲去世后,母亲领着三兄弟苦度光阴。后来母亲在别人的带领下信佛,并成为她的信仰。辛海宁敬重母亲,他认为母亲所信奉的宗教,如同他是党员一样,虽然不同界,同样是不可亵渎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信仰,内心就没有支撑,走再远的路都找不到归宿,如同一盘散沙,怎么能有信心战胜生命中的苦难?在组织党员生活学习的会议上,“信仰”二字是辛海宁提得最多的热词。所以他认为,母亲无论信什么,都要支持她。母亲的信仰并没有异心,她最大的愿望是求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保佑她的儿子们在大桥上顺风顺雨,健康平安,这就是她一生中修来的圆满与福报。母亲的信仰最终也会落实到他现在在大桥上所做事业。

母亲说:“海宁,在外面别记挂家里的事,好好做事,好好做人,就是尽孝。”

作为家中的长子,意味着承担的家庭责任要重得多。可是辛海宁的内心很愧疚,他长年在外,并没有尽到一个做长子的责任。

进了大桥工地后,遇到过无数的难事,母亲的话言犹在耳。出门在外,最重要的是要舍得吃苦,还要好好学习。一个人年轻时候的爱好与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方向。那时候辛海宁在吉林工地当工区长,别人下了班玩,他不玩,闭门读书。这一良好的习惯,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从此与笔杆子结缘,从施工一线调到项目部当党工委书记。

生活中的苦都可以忍受,但如果没有文化,意味着受更多的苦。

对项目部的年轻人,辛海宁有深深的焦虑,他更希望他们把眼光放得更远,潜心钻研业务,但又怕说多了年轻人待不下去。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一大早去食堂,辛书记已经在吃饭,一碗粥,一只馒头,一点咸菜,半块山芋,这是食堂每天的早餐。他问我今天上午要看哪些地方,我说看文明工地。他说最近打灰多,要赶工期,现场可能有些乱,不可能像国外那样标准化。国外的工程要七八年时间,而我们比人家提前几年。我说,中国的工程有中国特色,马儿要快跑,不可能老停下来吃草,只要工程一开工,谁不希望早日竣工。辛海宁笑笑,算是应答。

每次遇到辛海宁,想和他多谈几句,他总是说,像我现在管党建工作压力要小得多,又不在一线,一线人员更辛苦,多和项目部里的年轻人们谈谈,他们压力很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