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就听说太仓有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效果这么好,还是让霍恩有点意外,“他们说这里的人比较懒散。”他低声对艾瑞克说,艾瑞克笑着伸手指着车间对他说,“你看到了,眼见为实。”

“是不错。”霍恩很安慰地说,“那我们的进度应该会很快。”

“当然。”艾瑞克是舍弗勒的生产车间负责人,他对他的工人很有信心,“他们都是我亲自考核的。”

晚餐的时候,艾瑞克因为有事不在,霍恩只能一个人去食堂,看着几十个品种的菜式,有些为难。一位初来太仓的德国人面对中餐繁复的菜单,这些他根本不认识的菜是什么做的?怎么吃?对霍恩来说比他的技术工程还难。中餐数量单位,他都不清楚。踌躇之间,他突然看到了土豆,总算有一样是他认识的食物,霍恩指着土豆对食堂的工作人员笑了笑,他本想尝试着去吃中餐,最终还是拿着餐盘回到德餐区,选他最熟悉的食物去了。

他端着餐盘来到餐桌前,向其他员工的餐盘里是各种各样他不认识的中餐,甚至有些菜的做法是他从来都没吃过的,他有点好奇,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绅士风度,吃得很优雅。

一个月过去了,他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德国餐厅。他也去了那家食品工厂里的德国餐厅,可惜的是,只有星期五这里才做德餐,其他时间都不对外营业。

星期五就成了霍恩最重大的节日,他会早早就赶到那里吃一顿自己熟悉的家乡菜。星期五这里几乎成了德国人聚会的地方,不会有人想到他们仅仅为了吃一顿家乡菜的,看着德国人来的时候那一脸的喜悦,好像是参加某种盛会。但这样是不能解决一个对饮食相对保守的霍恩吃饱饭的问题,所以仅仅短短一个月,他成功的瘦身八斤。这就让他更加急于完成在太仓的工作任务,早日回德国去。而艾瑞克和他的性格不太一样,他非常喜欢尝试中餐,来太仓工作这一年多,他游遍这里的大好河山,对这里的文化和饮食都深深地着迷,所以,他没有霍恩的困境。

直到有一天,艾瑞克告诉他,新华路上开了一家西餐厅,邀请他去试一试。霍恩兴奋不已,两个人下班后就结伴前往。

霍恩看不懂西餐厅上面的中文,但下面的英文霍恩记住了,走进西餐厅,整洁而舒适的环境让霍恩找到了熟悉的感觉,迎面走过来一位女服务员,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女服务员英语说得很好,亲切的笑容让霍恩如沐春风,他也用英语和女服务员交流,点了自己喜欢吃的牛排和空心粉。

从那以后,雅格西餐厅就成了霍恩的食堂。除了偶尔会去那个做食品的工厂买些德国面包以外,他大部分的饮食都在这里解决,他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让自己长胖了五斤,心情也跟着变得愉悦,不像刚来到太仓时那样每天板着脸,现在的霍恩,每天下班前往餐厅的时候脸上总是荡漾着微笑,艾瑞克说他好像不是去吃饭,而是去约会一样。

霍恩不以为然在歪了歪头,“对我来说如何判断一个城市好不好,就要看我的胃能不能得到满足。”

“你这的胃?只吃德餐的胃?”艾瑞克无奈地摇着头,“这样你会错过很多美食的,太仓有江南特色美食,你应该都去尝试一下。”

“我知道中餐很好吃,但我的胃比我还要固执,我拿它也没办法。”霍恩耸了耸肩膀,艾瑞克只好无奈的摇摇头,说他没口福。

每一个来太仓工作的德国人都不一样,有像艾瑞克这样喜欢中餐,也有固执地只要吃德餐的霍恩,但幸好太仓的西餐迅速崛起,让霍恩们得到了满足。

不止霍恩,因为德企不断地落户太仓,像Lisa这样来自全国各地区的优秀人才也陆续来到太仓工作,多元文化影响之下的人们,接受西餐的人也越来越多,雅格、蓝门、HOME……如雨后春笋。

张轲闻答应HOME酒吧的老板要去他新开的西餐厅试菜,这天他带了几个德国来的朋友一起走进HOME,老板热情地迎上来,“张总您来了。”

张轲闻对老板说,“是啊,来试试你的菜。”

“热烈欢迎。”老板非常热情,热情之余又颇显紧张。他很想让张轲闻来试试菜,帮他提些意见,可怎么也没想到,张轲闻直接带了一群德国人,这对他来说非常有压力。

张轲闻和他的德国朋友们一边吃一边讨论,老板在远处不时地观望这群特殊的客人,他想从他们的脸上捕捉他们是否对菜品满意的信息,可看他们严肃的样子,老板的心开始往下沉,他已经感觉到了那些客人对他的菜品并不满意。当初听了张轲闻的建议,老板就想到扩大经营项目,开酒吧那么久了,他是看着他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是很大的潜在客户群体。他将旁边的店面也盘了下来,铺面扩大了不少,增加了经营范围,加入了西餐。但老板也知道他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厨师,那时在太仓会做西餐的厨师太少,更别说做得好的厨师。可太仓街头的西餐厅越来越多,老板心急,他去吃了几家西餐厅,能感觉到知道自己家的西餐还有很大差距,但他不想放弃抢占市场的机会,匆忙开业了。

张轲闻结帐的时候,老板就站在旁边,心里已经没了谱儿,张轲闻给了他一些中肯的建议,“老板,我建议你去上海请厨师,上海做西餐的厨师比较多。”

“谢谢张总,我懂了。”老板谦逊地回答。

张轲闻又笑着补了一句,“你也可以让自己的厨师去学习,这样或许更好一点,不过,你要有足够的能力留住他。”

老板霍然开朗,那双大眼睛瞪得更大了,笑着说,“您每次都能给我指点迷津。”

“你是个聪明的老板。又是留学生,我相信你懂得异乡人的心思。”张轲闻拍拍老板的肩膀,老板感激地笑了,“您都记得?”

“努力的人,我都记得,加油。”张轲闻知道这家老板是用心在做事,用心的人如果加以指引就会做得更好,他很愿意帮助一个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