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在码头做工,也是分时段的,一般码头上的活主要集中在五月以后,到正月前后的时候,码头基本就没什么活了。”

“因为船来的少了,现在不过是三月左右,码头活太少了,总会有人因为没有攒下来钱,又无货可干在四月末以前的时候冻死、饿死……”

“特别是那些才刚刚来到扬州码头上找活的,他们一无门路,二无钱财,哪家的活也更愿意让熟手来做。”

金申恩忍不住问道。

“难道朝廷就不管吗?”

刘书文苦笑着说道。

“朝廷自然是愿意管的,也有管理的办法,可是这些人自己不愿意去呀。”

看到金申恩脸上有些茫然的表情,刘书文就解释道。

“朝廷如今在各地都设立的有救济院,这些救济院确实能给他们一口饭吃,只是去了救济院,也就意味着要听从朝廷的安排,要么去岭南,要么去西域,亦或者是去辽东和三韩故地,这几个去处都不是什么好地方,他们当然畏之如虎。”

“像是岭南,瘴气横生,气候湿热,每年去岭南得了疫病死的更多,就连专门跑去岭南进口甘蔗的商人每年都难免有死伤,何况是他们这样一次都没有去过的人。”

“至于西域和辽东那里,天南地北的,去了以后只怕就没有机会回来了,而且那些地方也太过苦寒了,哪年冬天的时候不冻死几个人?一旦要打仗了,还要负责帮着军队转运物资,这可都不是什么好活啊。”

“所以他们宁愿熬着,一旦熬到了五月,从岭南、辽东、出云国等地来往的货船多了,他们就能找到活干了,也不至于冻死饿死了。”

“至于这中间死去的人,只能说倒霉,他自己要赌这一手的,别人也就不会对他有什么同情了。”

“毕竟这货船来往的时段也是要看天气的,这也算是一种天意了,人力岂能和天力对抗?”

金申恩默默无言,虽说刘书文把三韩故地贬的一文不值,那也是他的家乡,可来了扬州,他也很清楚,刘书文的话一点毛病都没有。

和扬州这里相比,三韩故地可不就是妥妥的苦寒之地,就连自己来到扬州几天时间,都想要在扬州定居,何况本来就是江淮一带的人呢?

只是金申恩的心里还有几分疑惑。

“可我就是这几天才刚到扬州的呀,从辽东到江淮的船只不还是有的吗?”

“是呀,可是数量就少了很多了,而且也都是客船居多,客船可没有什么能用到他们这些码头上的力工的地方呀。”

“这倒也是……”

刘书文看着金申恩忍不住说道。

“其实也是因为金兄才刚来扬州,只是见到了扬州的繁华,若是你愿意在扬州多走一走,去到城南就能见到那些从外地涌入扬州做工的人所在的地方了。”

“只有到了那,才能真正看到他们平日的处境,不瞒你说,我曾经专门去过一趟……”

刘书文说道这里,脸上闪过一丝不忍,却还是叹口气说道。

“他们大都是在河边搭一间草棚,若是有点家底的则是搭一间木屋,这样也方便他们上工,可河边水气湿重,又格外的寒冷。”

“特别不凑巧的是,去岁的时候,他们的住处因为管理不善,突发大火,上万人都无家可归,只能重新将就着在那生活。”

“朝廷倒是有心救助,也开出了自己的条件,若是拿了朝廷的救济,就要去刚才我说的那几处地方移民,有人愿意去,自然也就有人不愿意去。”

“剩下来的这两三千人,就成了无人愿意搭理,也无人愿意帮助的人了。”

“而且你不知道,现在扬州城内的房价很高,每年涌进来这么多人做工,对房屋的需求是很大的。”

“那些商人们也发现了这点,确实修了不少的房子,可这些房子和他们这种码头的力工没有关系,他们还是只能住得起那些草棚。”

“倒是确实方便了城中一些小有家资的人,还有那些迁往扬州的县中豪强们。”

金申恩心中忽然生出一丝窃喜,原来大唐也不过如此,可转瞬就是一种悲哀,就连大唐这样强盛的国家,国中也有这样的黑暗之处,那经书上所言的三代之治真的能够实现吗?

金申恩这么想着,不免叹息着说了出来,而且很是疑惑的问道。

“虽说他们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帮助,不愿移边到各处,可扬州城中难道就没有士绅愿意出手号召大家捐财捐物,帮着这些可怜人修缮房屋吗?”

刘书文脸色有些古怪,半晌才说道。

“金兄和我当时想的一样,我也曾这样向我家中建议过,不过被我阿耶骂出去了。这些人连朝廷都不愿意相信,就是有士绅出面帮了他们,真的能得到什么好处吗?”

“就算不说好处的事,只当是单纯的做善事。朝廷都不愿意管,想要逼着他们去岭南、西域等地,而哪家士绅出手帮他们在扬州落了户,岂不是和朝廷作对?哪一家有这个胆量?”

“何况这些年,江淮各处都在修建水渠、运河还有道路,这里面确实是朝廷出了大头,可江淮世族和豪强们也不是没有捐献,这样的大事在前,谁又能挤出来钱财救济这些人呢?”

金申恩心里有些复杂,他清楚这些修建大唐境内道路和水渠、运河的人里,可能就有他的族人。

不过这时候,他还是强行按下自己心中的思绪,开口接着问道。

“我听闻朝廷不是用周边的异族修建国内的工程,那怎么还要地方的世族们捐献呢?”

“人力确实是那些异族出的,可修建这些交通总是要出钱的吧?何况朝廷有规定,涉及到各州道之间的交通都由朝廷出钱,包括河堤、海防,可各县内的道路以及灌溉用的渠道,朝廷就只出三分之一,其他的就要各县的士绅们自己出钱了。”

“但凡想要回馈家乡的士绅,自然都愿意出资修建各自县里的这些设施,毕竟这对他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哪家士绅不是占据着县里最好的那些土地?”

“而且由他们出了大头,水渠怎么修,修到那就是他们来决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