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这里固然水草丰茂,可是等到秋天来了以后,天气经常急转直下,冷的非常快,这样一来牧业自然会陷入停滞。

就算现在这些部落有不少已经有了大唐提供的青储技术,可这也只能保证冬天的时候牛羊有吃的,可不能保证牛羊就不被冻死了。

何况,不用出去放牧以后,部落中自然会有很多闲置下来的劳动力,他们没事可做,可饭总是要吃的吧?

换成以往大唐没有对这里实行统治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各个部落之间最常见的就是厮杀、掠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法则了。

可大唐来了以后,这里的规则就变了,到了秋冬大唐也不愿意让这些人相互厮杀,那损耗的可都是大唐的力量呀。

自然的,这些部落的首领们就要给这些手下们找活干了。

本来部落中的人口也都是部落首领们的私人财产,以往大家都用在打仗上,谁也不觉得不合适,可既然大唐说了不合适,那他们也是要听的。

再说了,如今河湟一带的商贸也很是兴盛,各个部落之间其实也用不着相互厮杀,劫掠败者的财产了。

因而渐渐有些经商头脑的部族首领们就把主意打到大唐身上了,既然部落中的物资可以换成财物,那部族中的人行不行呢?

这么一找,还真让他们找到大唐的一项政策——征发劳役。

应征官府征发的劳役后,官府会帮他们养着这些只吃闲饭的劳动力,而且因为大唐现在所有参加劳役的人都是有钱拿的,这些部落首领们自然更是欣喜若狂。

这些发给服劳役的人的钱自然是到不了下面真的出去干活的人手里的,要知道,部落的人口可都是部落首领的私人财产啊!

这不是一举多得?

就算因为繁重的劳役会让劳动力出现损失,可即便是留在部落中,到了秋冬的时候,也经常会有人被冻死、饿死,对他们这些首领们来说都一样。

何况要是这些被征发的劳力们死了,官府还会给一定的抚恤,不用想这笔钱也是到了他们这些酋长们的私人腰包里了。

第一个发现还有这条路子的胡酋当年算是大赚了一笔,本来河湟谷地的汉人移民就比较少,也看不上服劳役发的那点小钱,应征者寥寥。

那一年几乎所有的劳役都是那个部族出的,直接让他们挣了个盆满钵满。

从那以后,其他部落也回过来味了,这官府下发的劳役名额,在这些部族之中竟然成了抢手货,每到大唐发出征调劳役之前的那段时间,就是这些胡酋们最为活跃的时候。

当然,这也就惹恼了蓝玉了,可他们这些人也算是在为大唐效力,而且把这些部族中的劳动力征发到大唐服劳役,本来也是朝廷上下喜闻乐见的一件事。

蓝玉也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就把这样一条不错的同化之路给断了,他也只能在心里生一生闷气了。

把这些胡酋们晾一晾,那些对自己不够尊重的部族,少给甚至不给他们官府的征发名额,这就是蓝玉能做出的小小的报复了。

……

蓝玉终于等到长安来的消息了,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这并不是一个通知他现在开战的消息,反而是让他先护送着葛尔家的赞悉若前往青海湖西边消息。

蓝玉之前还真不知道葛尔家的人私底下已经到了大唐长安了,不过既然李湛吩咐了,他照做就是了。

其实赞悉若这次从长安前往青海湖西所受的待遇还是很高的,李湛专门派了五百禁卫保护他,并且还让沿途的各个州县负责这支队伍的补给工作。

之所以会给赞悉若这么高的待遇,还和前段时间发生的一场冲突有关。

吐蕃没有向大唐知会,就悍然发起了对西康的攻击,这自然让大唐君臣怒不可遏,西康可是早早的已经投降了大唐了。

要是连这个小弟都保不住,那大唐的脸面往哪放?

更不用说因为吐蕃出兵西康,导致西康商路断绝,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不过私底下的时候,大唐君臣们未尝没有一丝窃喜,吐蕃率先出兵了,这对大唐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出兵理由。

至于西康的那些孙波族,说到底他们原本就是唐蕃博弈之间的棋子,到了必要的时候,本来就是用来抛弃的。

他们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这对大唐来说算是一个好事,可要是真的他们损失惨重,对大唐来说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呀。

这样的话,大唐就名正言顺的能够实现对西康的直接统治了,哪里还用像现在这样,还要依赖当地的这些孙波族。

而这次之所以这么重视赞悉若,就是因为在青海湖西驻扎的吐蕃军队,首领就是他的二弟——论钦陵。

大唐想要减少损失,自然不愿意现在在河湟再被吐蕃袭击,要是河湟这边唐军形势大好,对西康的局势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撑。

毕竟西康的地形就不是能够迅速派兵的,反倒是河湟这里方便大军行进,如此一来,挡在大唐军队路上的论钦陵就相当重要了。

蓝玉在前往驿站的路上也能琢磨明白过来,这段时间里,他也不是没有和论钦陵交过手,只能说名不虚传。

暂且不提论钦陵在历史上是威名赫赫的吐蕃战神,就是现在面对国力碾压的大唐,还能和蓝玉打的有来有回,这就能让蓝玉心里比较佩服了。

蓝玉觉得现在的论钦陵有些像元末的王保保,只是王保保的处境可能更为恶劣一点。

若是有机会收服这样的人才,蓝玉心中也是赞同的。

想来这次李湛把赞悉若派过来也是一样的意思吧,家中其他人都已经投唐了,难道他论钦陵还会选择和吐蕃陪葬吗?

因为赞悉若所在的队伍还没有到来,蓝玉现在就呆在河湟和陇右的交界处的驿站等着,直到入夜时分,才有驿站的人员通知他,赞悉若一行人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