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李承乾迟迟没有站出来,群臣都等的有些不耐烦了,最后还是李泰拉了一把李承乾,才让他回过神来。

李承乾赶紧颤颤悠悠的步出班列,头紧紧的埋在地上,声音沙哑的说道。

“臣……魏中丞所奏之事确实发生了,只是……只是臣根本不可能谋反啊,臣和杜卿所言之事,绝无犯禁,只是些,是些艺术上的讨论罢了。”

“臣能活下来,本就仰仗于陛下天恩,岂敢,岂敢妄犯刑律,还请陛下明察。”

李泰看着李承乾这么卑微的请求恕罪,心里也有些难受,有心站出来帮李承乾说话,可终究是没这个胆子,特别是他压根不知道李承乾和杜构到底说了些什么。

万一,万一他们真的说了犯禁的事呢?

那岂不是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李承乾既然站出来了,魏征也就开口,请求李湛着三司会审,并不允许李承乾和杜构当堂辩驳的请求。

说实话,这样的大事,无论内中曲直如何,压根不可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个清白,更没必要公之于众。

只是略一沉吟,李湛也就允了魏征的请求,让张居正牵头审理此案,也算是表明自己的重视了。

这一场本该讨论商税改革的朝会就这么匆匆结束了,这次朝会上发生的杜构夜访李承乾的事,也一下子让朝中的气氛变得严肃的了很多,就连唐蕃和亲、吐蕃赞布儿子入唐的事业被这事夺去了关注力。

朝野上下都对这事颇为关注,发生的讨论也大都是觉得杜构有些得意忘形和李承乾行事不够检点。

要知道接下来的商税改革很可能又是杜构牵头,甚至有传言说杜构要被提进政事堂了。而李承乾,他手中的那点权力怎么可能成功政变?

是的,若是说他们两人真的在策划什么谋逆的大事,朝野上下没有一个相信的。

倒不是大家真的觉得他们两人的品质如此高洁,关键是以现在朝中的情势和力量对比,究竟是有多蠢的人才会觉得凭借阴谋诡计就能推翻李湛?

但就算不涉及谋逆这样的事,大部分人对他们两个的行为也是多有否定。

最为重臣本来和宗王们的交际就应该要少一点,哪怕是要见面也应该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怎么可以夜会于暗室呢?

特别是李承乾的身份又如此敏感,就算他已经出来任职,李湛对他的态度也没有特别苛责,可大部分朝臣也只是和李承乾保留公职上的交流。

偏偏这次杜构惹出来这么一件事,凭空掀起不小的波澜,群臣们怎么可能不恼怒?

无事生非也就算了,偏偏还要牵连别人,实在是让人生气。

不说群臣们因此惹出来的讨论,未来和宗王们的交际可能会更加谨慎,这件案子本身审理的倒是很快,本来事情也就颇为简单。

杜构很是坦荡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说明自己只是听说李承乾那有几份蔡邕的真迹,一时情急,没有注意时间,深夜跑去求借,而且呆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借到之后就走了。

当然了,这么大一件事,不可能只听杜构的自辩,张居正还是相当认真的专门找人喊来李承乾府上的下人们审问。

甚至就连李承乾住处的街坊邻居们也被拉来审问,核实了情况之后,写成卷宗结案上呈。

在整个审问期间,杜构的态度是真的相当配合,问什么说什么,就连自己从哪知道李承乾府上有蔡邕真迹的事都说了,情节非常简单,也并没有真的想和李承乾结交的动机,更不是什么攀附宗王。

但事情在李承乾这里,就出了点差错,李承乾始终支支吾吾的,没法把事情说清楚,等到张居正派人查明后,就发现他专门嘱咐管家把剩下的蔡邕真迹藏起来,不拿给杜构的事。

如果这件事还能说是因为李承乾有些不舍得把蔡邕真迹借给杜构,对这些书画喜爱有加,那那些这段时间不停的往李承乾府上跑的失意之人又怎么解释?

等到李承乾冷静下来以后,仔细想想还觉得自己这次是受了杜构的牵连,杜构接下来要主持商税改革的事,朝野之上已经是疯传了,甚至还有说他要成为三省长官的。

这样一来,他如此年轻就占据这么高的官位,定然有很多人不服气,特别是杜构的弟弟杜荷自己在外州做的也不错。

朝堂上的位置向来是你多一个,我就少一个,自然多的是人不愿看到杜构能在这个年龄进入政事堂。

可能正是因为这点,才会有人故意盯着杜构,得知他深夜到李承乾这后,立刻向御史台揭发。

他之前只看到了结交杜构的好处,完全没想到杜构本身能带来的麻烦啊!

别看杜构是杜如晦之子,可杜如晦当年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数,不少人的家族可都还好好的呢。

这么一堆人联合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偏偏自己还在暗中谋划推动唐蕃和亲,这一下全搅在一起,实在是……

于是,面对三司的审问,他也只能避重就轻,希望能含糊过去,至于到底行不行,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只是三司固然不能对他这个宗王用刑,难道还不能对他府上的下人们用刑吗?

三木之下,李承乾府上的那些下人们顶不住了,主动吐露当初帮着李承乾在长安散布谣言,鼓吹唐蕃和亲。

这些事被挖出来以后,李承乾更是难以解释清楚了,难道他能说,他是希望做出一番功业,不惜牺牲自己亲人的幸福?

对此李承乾也只能保持沉默。

可因为他这样百般隐瞒,面对早已洞悉了一切的张居正又有什么用,有他府上下人们的佐证,其实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