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二月。

沙州刚飘完一场小雪,李湛就召集张居正、范仲淹、章惇以及李存孝、蓝玉等人前来雍王府议事。

只要一看李湛召集来的人,就不难知道,这是李湛麾下所有高级文武一同议事的一场大会,堪比长安的大朝会了。

自然的,他们这样在雍地位高权重的人,凑在一起要聊的也不会是什么小事。

其实一开始,李湛还想过要不要召集他之前的一位王府长史,可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喊他。因为他的成长太慢了,在李湛没有召唤张居正等人的时候,他还能在李湛眼皮子底下有所表现。

可等到张居正等人一来,他的位置自然而然就被取代了,一开始就是李湛都没有察觉。

等到后来李湛发现这事后,也只能感慨一句,没有天分实在太难和李湛召唤出来的这些能臣们相比了。

现如今李湛手下的文武体系,也称得上是泾渭分明了。

武将或者说军官一方,大都是李湛召唤出来的,就是中低层将领也是如此,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朱然了。

而文臣方面却不是这样,虽然高层确实是张居正等人统领政务,可中低层大都是原来沙州、甘州等地的士族。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李湛固然能从商城中购买很多高级文臣,但总不能买了之后不让人做事吧?

如今李湛领地不过四州,还地处边陲,人员相对稀少,若是没有系统签到的补充,恐怕连中原腹地的一个大郡都比不上。

就是召唤再多文臣又有何意义呢?

召唤一般的人才,实属有些浪费,沙州等地豪族的后代也能胜任这些事务,甚至比起李湛召唤的人,还多了对当地民情的了解。

反而是武将们,李湛是比较重视的,相比于自己培养那些无名小卒,李湛更倾向于直接召唤大将,而他们带领的部分亲卫就可以成为雍军的骨干。

或者说的直白点,文官中有很多都是当地的豪强,反而是武臣大都是寒门子弟,甚至有些连寒门都不是,只是普通百姓出身。

不过虽然看上去文武双方泾渭分明,实际上在李湛手下,他们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

一方面,就算是李湛召唤出来的士卒那也是要结婚的,他们既然和四州的百姓通婚,一些关系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如今李湛的事业算是欣欣向荣,不会有哪个不开眼的,跳出来挑动文武矛盾,就是有人觉得李湛对武臣们太过亲厚,投入太多,面对当下的局势也会闭上嘴巴的。

何况,要是真的羡慕这些武将们,何不亲自参军呢?

……

人员慢慢已经到齐了,他们都能看到李湛的脸色很是高兴,就是等了他们好一会儿也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这就让他们有些好奇了。

李湛也没让他们将这样的好奇保持多久,等到他们都坐定后,很开心的就宣布了一件事。

李二同意了李湛的提议,也就是说从今天起,李湛就对刚掌握的甘、肃、瓜三州有着名义上的主权,不再像之前那样,不伦不类的管着这三州。

同时,也标志着李二现在选择了和李湛暂时性的和解。

是的,暂时性的。

不管是李二一方还是李湛一方,都很清醒,这样的协议是不会长久的,如今汉家子弟们的血气尚在,可不会觉得这样达成和平是件好事。

这一点和怂惯了的大宋可是两码事。

在座的大臣们都是喜笑颜开,纷纷给李湛贺喜,就算是暂时的和平对李湛的势力也尤为重要,大家心里都有数。

只要进入一段和平发展期,雍地和大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可不比真实历史,那时候压根有谁有这么变态的签到系统呢?

李湛也没有客套,大大方方的接受了众人的贺喜,随后李湛就开口道。

“现在和大唐的冲突算是暂时落幕了,我也在这给去年的事情做一个总结,说起来去年咱们做的真的挺好的。”

“先说武功,去岁不到一年时间,咱们先是北击突厥,破了突厥王帐;而后又和大唐打了一仗。”

“虽然有大唐君臣藐视我们的原因,但终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武功上算的上极好了!虽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将士流血,但最后还是没有辜负他们的期许。”

“我就再提一件事,今年一定要给逝去的将士们立碑,要让雍地的人们都给他们上香,就是到了地下,要让百姓们都看到我对士卒的看重。”

张居正起身应下此事。

李湛说的这两件事,可以说是自他来到沙州之后,最为重要的两场军事胜利了,和这两者相比,和安兴贵的战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当然了,单单凭借武功,纵然能横行一时,又如何能取天下呢?在战争的时候,能稳定后方的诸位文臣也不容忽视,特别是自张卿等人来了之后,沙州政令通达,吏治清明,此为卿等三人之功啊!”

一边说着,李湛就要给张居正三人施礼。

张居正等人连忙侧身,不敢居功。

“我三人来此世时日尚短,怎敢贪功。何况沙州能如此平和,最关键的还是殿下提供的高产作物啊!”

“要是没有殿下,我等就是能力再强,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大事。”

不过虽然他们话说的很谦虚,但脸上的喜色却抑制不住,毕竟功绩摆在那呢,他们来之前的那些人,同样有李湛提供的优渥条件,怎么没见做到他们这样的程度呢?

何况他们这些文人,对于自己主公的一礼,在心里的地位是绝对不低的,礼贤下士啊,这可是多少君主都做不到的。

若是未来李湛成了皇帝,这事在史书上那又是浓重的一笔,就算他们之前也都是名留青史的人物,可如今从头再来,谁不想自己的史书上能多点内容?

想到这,他们三人在那引经据典,不停的吹捧李湛。

一边的武将们看着这些文臣们这样矫情,脸色变得相当诡异,这还是他们平时认识的很是持重的大臣们吗?怎么这么会说话了?

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暗自后悔,自己怎么没多学点典故,这时候一下子就被这些文臣们比下去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