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岸的锚碇和主塔控制着总工期,不能停止。签订合同期内要通车,不能延期。整个一条线要通车运营,花费要达到300到500个亿,如果不按时通车,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仅是一座桥的成本,而是连接几个城市的整条线路的预算。

主塔才开工不久,就出师不利。围堰漏水。从来没有听说过打到地下的钢板桩会漏水,4号主塔墩挖到24米深的地方,开始漏水,不得不停止施工。所有人都急坏了。在工地上有“老中医”之称的陆炳良每天蹲在工地现场,组织技术人员修正各项参数,最后想了一招:用混凝土做了个补丁,把它给补起来,那3根钢板被永远封存。最终67根大直径钻孔桩全部达到Ⅰ类桩的标准。

除了管生产,陆炳良还分管物资,在项目开工之初,材料便宜,资源也充足,他当机立断与各材料商签订合同,做好物资储备,没有因市场价格的复苏带来经济损失,反而节省了一大笔。

铁路桥和公路桥的区别很大,铁路桥上的电系统与信号系统要在桥建好后才能对接,前期的许多工作必须要拼命,因为后面还有许多辅助工程。

一般的铁路是用轨道摆到水泥上面,不用道砟,但这座桥下面的铁路用道砟铺设。缆索的线形问题不能改变,经过多少次试验与技术论证,觉得还是用道砟更科学。

那天下午,在江边,陆炳良和施超带我看码头传送带上的砂石料,直接从皮带输送机上运送到混凝土加工车间,再由不同的管道送到车间的每个料仓里去。

老陆骄傲地说:“整个大桥建设,就我们一家这么运送砂石料。减少了车辆运送,又节省了一项开支。”

沙子一斗一斗从江上的船上抓上来,用喷淋水冲洗,污水流到船里再拉走,不能污染长江。给石子洗澡,让它们干干净净走进料仓。站在110米高的4号主塔上往下面看大明码头,抓斗像女人的一只发卡,一张一合在抓着沙子。

陆炳良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项目从前期考虑了很多细节,现在的建设与前期的合理的统筹是分不开的。就像炒菜一样,把所有的佐料都备好了,炒菜的时候就很方便。”

陆炳良还记得刚进五峰山大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他和一分部二公司的辛海宁书记,二分部四公司的金玉林书记同一天来到工地。从选址,到修路,蚂蚁搬家似的,建生活区,然后准备施工生产,大量的人员开始进场,那场面,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壮观,整个施工区,人欢车鸣,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陆炳良有两个手机,一个是私人手机,一个是工作手机。这两个手机公私分明,但也时刻缠绕在一起。偶尔回家一趟,工作手机突然间安静下来,非常不习惯,心里慌张。

刚进场的时候,钢材2000元每吨,现在要5000元每吨;石子从50元每吨,到现在150元每吨。价格随时调整,如果国/家不批准价格的差价可以随时调整,谁敢建这个桥?现在的国/家政策帮企业止损,相对来讲风险要少得多。

央视科教频道来大桥拍摄最后拉索股的时候,作为局指挥部生产副总,陆炳良全程跟在摄制组后面,帮着摄制组扛器材,从早晨到下午才结束拍摄。在3号塔的散索鞍,摄制组让他对着镜头讲整个施工工艺,面对央视的摄像机镜头,平时挥洒自如地指点现场的江山的那个陆炳良,很是羞涩,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停顿片刻,他把目光伸向茫茫江面,不知道从何说起。

“主索从北岸放索区,通过牵引机牵到南岸去,经过3号和4号主塔的两个主索鞍,跨过长江,一头锚在北锚碇上,一头锚在南锚碇里面。”就那么几句话,在节目组的反复要求下,录制了三四遍才算过关。他身上出了一身汗,感觉像打了一场大仗。

从春节过后,一直到最后一根索股顺利过江,这几个月经历了太多闹心的事。尽管早在几个月前陆炳良就去跟生产厂家谈原材料供应的事,不停地跑九江的生产厂家,可最终还是怕什么来什么。因为整个工期提前了一个月,而生产厂家生产的速度严重滞后,这就将面临停工待料的可能性。这么大的工程别说停工一个月,就是半天,所造成的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经济损失就无法计算,火已经烧到眉毛,他有种无力回天之感。

真是天佑大桥人,这些棘手的问题,最终都得到解决,化险为夷。

陆炳良告诉我说,主索鞍拉索结束后,主索鞍上要建一间房子,把索密封起来,中间一间大房子,信号与通讯功能及供电系统,组成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在和平年代还好,如果在战争年代,一座桥对军事很重要。所以南北锚完工后,除了维修人员,通常情况下不会让人进去。一座百年大桥,必将成为整个时代的实证,包括陆炳良向我描述的大桥建设过程。

“百年之后,我们这代人将灰飞烟灭,五峰山大桥将代替我们活下去。”

告别陆炳良时,他最后给我讲了这句很有哲理的名言,这哪像是个嘴笨的理工男,如果给他更大的舞台,他一个人可以导演一台精彩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