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场走出来后,张成觉得整个人都已经透支了,拖着疲惫的身体提着行礼一步一步往客栈方向走去。

所幸客栈离贡院不远也就一里的路程,即便是这样,等张成走到的时候,已经接近虚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到了客栈后,跟小二吩咐了一下打盆热水,以及弄点吃食,便拖着沉重的步伐上楼回自己的房间。

约莫一个时辰后,桶里的水都已经凉透了,张成这才醒来。原来刚刚由于太累了,竟然泡在温水里斜倚着桶里睡着了。

而当张成等一众考生终于考完了,可以放松放松休息的时候,贡院里此时可谓是灯火通明,里面的官吏可谓是恨不得多生出几个脑袋几条腿。

原来试卷交上去后,试卷就被收卷官统一集中起来,送到了明远楼后面的一个院落里面,这里是阅卷的外帘部分,负责考场前期试卷处理工作的外帘官便在此坐镇,严格监督着每一项处理工作。

在监视官的主事下,试卷先是被整理码放,清点数目,并进行筛选。

凡是试卷出现破损,污渍都会被直接拿了出来,送至公堂中,由监视官审核后,用蓝笔誊录,此为《登蓝榜》,凡是入了登蓝榜的试卷自然也就与中举无缘了。

其余合格的试卷便会用印上钤记,再转送至弥封所。

何为弥封所呢?顾名思义,就是讲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用厚纸严密的糊住。

录取榜单公布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私自拆看,若是试卷糊名提前被人取下来了,便算成绩作废。

完成这一切的准备工作后,便将这些糊好的名的试卷送往誊录所,其中誊录所有上百名专业誊写的书吏便在那里等候着。

誊写那便是抄写,无论考生写的甚,他们都得照抄无误,一字一句都不准出错。等这些书吏将考生的“黑笔磨卷”用“红笔朱卷”一一誊录完毕后,便交给另一间名为校对所的机构。

由校对所的官吏们,检查考生的“磨卷”与誊抄的“朱卷”是否一致,一字一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必须正确。

当这一切都检查完毕后,不能有半点差池,这时便由监视官将“磨卷”封存,然后将用上钤记的“朱卷”按人数分为八卷,排好顺序例如第一捆,第二捆。

由监视官带着军士亲自押送进内帘之中。然后由主考官亲自带军士接过试卷,双方不能说话,只能遥望互相施一礼便得离去。

整个后院是主考官与同考官阅卷的地方,也是戒备最为森严的地方。当试卷送到之后,主考官便会让八位同考官抽签,抽到几就拿几号捆卷。

而且卷子是不能带出公堂一步的,所有阅卷过程,不准交头接耳,必须由主考官和一干监视官的监督下进行。而这些监视官一般都由天子亲军,锦衣卫担任。

提及锦衣卫这个词,在后世来说都是鼎鼎大名的特务机构,而在大明朝,足矣谈及色变。

所以这八位同考官在这群锦衣卫的监视下更加是毛骨悚然,不敢生出一点杂念。这些同考官均为进士出身,四十岁以下,正是年富力强。

由于试卷较多,首先这些阅卷官便会将一些文章读起来磕磕绊绊,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的卷子挑出来直接扔在一旁,这类卷子这毫无疑问,必定是落第。

只有文笔通顺,且错别字不超过三个的卷子,才有资格让阅卷官再读第二遍。在读第二遍的时候,考官便会从“理,法,辞,气”四方面来入手,评判这篇文章水平的高低。

“理”顾名思义,便是考的对经书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程朱理学”的理解。

“法”则是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而这其中只要有一丝结构不对称,便会立即被阅卷官挑出判入死刑。如果侥幸,这一关也过了,那便会到达第三关。

“辞”,辞就是考察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

接下来便是最后的“气”,这个气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偏题,中心思想表达的是否准确。

而这四方面的评判标准则是“清真雅正”,其意为,用简洁,典雅,流畅的话阐述出最正宗的你所理解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如果这一切的标准都通过了,你以为这就算过了吗?想的美,没那么简单。

这才算是过了三大步的第一步,这时同考官便会将自己选中的认为能够高中的卷子,在其上陈述自己为何推荐的理由,然后交给旁边的书吏。

这时书吏便会交给副主考官,这时如果副主考官觉得此卷确实是文辞优美,语句通顺,四平八稳,便会在其卷上写个大大的“取”字。写明理由后,便会推荐给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也觉得这篇文章确实是好,便会在副主考官的“取”字旁边再写一大大的“中”。一般只要是副考官推荐过来的卷子,只要没有特别的理由,主考官是不会驳回拂了副主考的面子的。

那么合起来便是“取中”,这时便要恭喜那位考生了成功的成为了一名有资格做官,不需要纳税的举人老爷了。

阅卷的时间是在白天,到了傍晚准备停止休息的时候,这时主考官便会与内监管一齐清点试卷,当确认无误后,用三把大锁将试卷锁住,钥匙分别在主考官,副主考,内监管手中。须得三人同时到场才能打开试卷。

一般阅卷是不会超过二十天的,经过半个多月的阅卷之后,所有考生的卷子均已审阅完毕。

这时,两位主考官便会,会同同考官一齐查阅本次乡试已录取的人数,由于湖广乡试名额是八十五人,这个名额是不能多,也不能少。

如果录取的名额还不够,那么接下来便会稍微放松一点。

此时主考官便会让同考官去那些已经落第中的卷子中找出几只文章还凑合,文理较清晰,运气贼好的漏网之鱼上来凑了个数。

当然别指望很高的名次,肯定是垫底的。但即便如此,也算是祖坟冒青烟,祖上烧了高香啊。

又忙活了大半天,总算是凑齐了本次乡试的全部名额整整八十五人,这时便要商量排名的问题了。

因为每次考试考官都是临时抽调的,事毕则解散,所以大家没有任何明面上的隶属关系,谁也不怕谁,往往会为了自己推荐的试卷名次排名上争得是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