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退位。

其嫡次子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贞观元年,由于天下大定不久,帝国元气尚未恢复,是以犯上作乱者屡见不鲜。

时年正月,官拜开府仪同三司的左翊卫大将军,燕王李艺因误信惑众妖言,据泾州为地,向豳州进兵,图谋反叛。

七月,北方突厥天降雪灾,杂畜多死,又恰逢连年饥馑,遂诸部因怨而叛。

九月,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等相互攻戟,久不入朝,其他诸州奏其谋反。

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暗中勾结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秘谋借助禁军犯上作乱。

贞观二年,在唐皇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叛乱渐止。

天不遂人愿,时年三月,天灾随至。

关内久不落雨,逢百年大旱,田地干涸,颗粒无收,百姓大多卖子求生。

函谷关以西,更是一路饿殍满地,死尸无数。

可谓是天灾人祸不断。

然,三个月之后,这个庞大帝国终于迎来了新生。

……

“生了!生了!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是位皇子!”

东宫的丽正殿内传来稳婆的欣喜恭贺。

话音未落,天空之中,彼时还烈烈的大日便被一片极为浓密的乌云遮住!

轰隆隆!

随着一声震耳雷响,久旱了四五个月的大地,迎来了第一场雨!

长安这座雄城的百姓们,纷纷跪倒在雨幕之下,虔诚着,也匍匐着,任由雨水打湿他们的背脊。

大内的太监与宫女们,也纷纷跪倒匍匐。

不过,他们跪的不是下雨的天,而是站在丽正殿门口的天子,李世民。

还有他手中环抱着的婴儿。

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他们跪拜的不单单是一位天子,而至执掌这个庞大帝国近百年的两位帝王。

因为,那个婴孩将来便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唐高宗李治。

“穿……穿越了?”

李治扭着小脸,一脸懵逼地看着抱着自己的男人。

满脸蜷曲的胡须,宽大的额头,还有那金灿灿的龙袍……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人,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心想着自己不过是一脚踩空,掉下了井盖里,非但没有成为下水道的落汤鸡,反倒成了大唐帝国的龙子!

自己的爹,居然是李世民?

他的心里越想越激动!

那可是李世民呐!

自己岂不是成了整个大唐帝国……

哦,不!

是整个地球上,最有钱,最任性的官二代?

于是,他不自觉地咧开嘴笑了笑。

“嘿嘿嘿嘿嘿……”

听着如此这样的笑声,李世民的眼中更是惊异不已!

此子竟与一般初生婴孩如此不同,非但不哭不闹,反倒笑得如此快意!

实乃非凡人也!

而且又值此久旱逢甘露之际,难道真当是天降麟子?

“哈哈哈!”

念及如此,李世民不觉抚了扶自己脸上的胡须,大声快意地笑道:“甚好!传朕旨意,朕的第九子便称为治!”

“封为晋王,领并州大都督!”

笑一笑?

就成了晋王?

若不是李治知道自己现在还是个刚出生的婴儿,怕不是就要开口拜恩大谢起来!

“嘿嘿嘿嘿……”

所以,他笑得更开心了。

这一年,比真正历史上的九皇子李治封王,足足提前了三年。

刚出生便获得了封王,九皇子李治的‘麟子’名号很快便传遍了整个皇宫朝野。

乃至于整个长安城。

长安城的百姓十分喜爱这位皇子,因为他出生的那一天,天降甘露。

朝野上的大臣们也十分喜爱这位皇子,因为……他们的陛下,唐皇李世民的喜爱。

为了庆贺九皇子的诞生,李世民大赦天下,更是将深宫之中的三千余名宫女悉数散尽,让她们出宫改嫁。

可惜,好景不长。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这位皇子显露出的怪异愚钝,也愈发让人唏嘘不已。

无论是一奶同胞的太子李承乾还是四皇子李泰,二人均为早慧聪颖之辈,未及三岁,便能言事。

而众人期待的九皇子李治,却直到五岁那一年,才堪堪开口。

说的第一句却不是什么‘父皇’‘母后’,而是对着一只鸳鸯莲瓣纹金碗,狠狠用牙咬了一口之后,面色极为认真地说道:“果然是真金!”

得知此事的大臣们,纷纷叹惋,暗道这皇家天子竟然是如此贪财好物之人!

就连当朝天子李世民也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将培养帝国未来的重心,放在了太子李承乾与四皇子李泰的身上。

对于能诗善画的李泰,更是恩宠无比。

然而,事情远远不止如此,失宠之下的李治却恍若无知,更是没有半分忧虑,反而早早地搬出了长孙皇后的丽正殿,独来独往。

平日里,除了赏赐银钱之时,能看到那位皇子的身影,其他时间,李治都呆在自己的承恩殿内,几乎是足不出户。

而就在他开口说话的这一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让满朝的文武百官产生了莫大的惊恐,极为不愿意看见这位年幼的九皇子。

贞观七年三月,年仅五岁的李治不顾金吾卫的阻拦,在太极宫两仪殿门口,以极为稚嫩的嗓音,沉声喊道:“六个月之后,河南道四十余州,水灾将至!”

言罢,便扬长而去。

朝中众人皆是不以为意,李世民更是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希望的儿子,怒不可遏,在早朝之后,恶狠狠地训诫了一顿。

然而,同年九月,随着连绵不断的大雨,刚刚经历大旱与蝗灾的河南道四十余州,果真又逢水灾。

九皇子李治,竟然一语成谶!

众臣子这才恍然大悟,九皇子,真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

贞观八年正月,正值普天同庆,万国来朝的威仪时候,又是九皇子李治,他再一次站在了宣政殿的门口,说出了惊天噩耗:“六个月之后,河南道再逢淮,海等大水!”

“百年不遇!”

这一次,他加重了语气。

在众人的震惊神色之后,他再一次扬长而去,回到了承恩殿中,隐匿而不出。

于是,经历了一次残酷的经验教训之后,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之前的漫不经心,转而满脸凝重。

就连唐皇李世民也对自己这个奇怪的幼子,产生了几分莫名的信任。

半年之后,河南道四十余州地果真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

朝臣们纷纷后怕惊惧不已,若不是及早听闻了九皇子的忠言,作了充分的赈灾准备,只怕早已是饿殍一片,浮尸遍野。

此后几年的时间内,或是大旱,或是蝗灾,凡是天灾将至,九皇子李治便会提前数月站在宣政殿门口,向朝中大臣告知此事,众人也渐渐习惯了这位神秘无比的九皇子。

对他的态度,极为模棱两可,又敬畏又惧怕。

敬畏的是,他年幼便能窥得天机,庇佑帝国百姓免受天灾,同时却又惧怕于他的出现……

因为,每当他出现在太极殿的门口之时,便是天灾大祸将至之刻。